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 大众网主站 | 广告服务 | 投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日照新闻

张成森:最细心的书记 每件事儿都干得稳当

来源:大众网   作者:王世瑞 冷亚男 王志   2014-04-14 19:12:00

文化墙一角

第一书记张成森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3月28日,春风和煦,日照市开发区奎山街道东长河村沐在暖阳中。日照市委组织部派出的“第一书记”张成森站在路旁,轻抚路旁绿化带里已打了骨朵的樱花苗,“再暖和点,路两旁的樱花就开花了,村儿里就更漂亮了。”张成森欣喜而骄傲地说。让村民用上自来水、修排水渠、清污修路、建文化墙、种绿化带……张成森做“第一书记”的这两年,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每件事儿都干得稳当。

从早到晚现场指挥

40多天让村民喝上自来水

2012年5月,张成森来到日照市开发区奎山街道东长河村。“村里有些青壮年通过劳务输出到国外打工,一年的收入还可以,村民不算贫困,但刚来那会儿,村民还在打井吃水。”3月28日,张成森回忆说,村子离海边约3公里,地下水质量不算好,而且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打井成本不断上升,让村民用上自来水势在必行。

施工需要资金,东长河村党支部书记刘加成虽然极力赞成张成森的想法,怎奈村里资金贫乏,自来水工程受阻。“当时想了很多办法,向包联单位申请、请农业、水利部门给予支持,筹集了40多万,自来水工程终于开工。资金不多,大家算计着用。”张成森轻吐一口气,所有辛劳在村民用上自来水的那一刻都已消散。

“拧开水管用上自来水的时候,别提多高兴了,俺们张书记真是做了件大好事儿。”3月28日,68岁的刘老汉一直告诉记者,他是看着自来水怎样一步步修上的。“张书记每天从早到晚的都在现场指挥,也就40多天,我们村就通上自来水了。”老汉说,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费时费力打井用水了。

清污修路修水渠 

村民出门不再提裤脚

采访当天,记者随张成森来到村东,一条宽阔的压沙硬化路贯穿南北,路的两旁有小菜园,一些村民在给小菜园除草,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以前这个地方是个大坑,常年积水,村民往里面扔垃圾,天一暖和就发臭,蚊子、苍蝇特别多,遇到下雨天,我们一出门就一脚泥。”采访当天,63岁蔡芙蓉的一席话,还原了修路之前的模样,让记者惊叹不已。

原来,在2013年春节前,一场雨雪让这条本就被垃圾、烂泥铺满的路变得更加泥泞,“我想到对面去串门,都得提着裤脚绕一大圈。”蔡芙蓉说。得知情况的张成森随即决定整修,在专门召开两委会研究后,村里决定用沙土填埋之前的大坑,再对路面进行压沙硬化。

“修路之前,一到夏天我们家得用至少5、6瓶苍蝇药,现在路修好了,也没臭味了,我出门也不用提裤脚了,没事儿还能出来溜溜弯,今年夏天估计都不用买很多苍蝇药了。”蔡芙蓉板着手指,高兴地细数修路的好处。

除了修路,张成森还从第一书记启动资金里拿出1万元,给村民修了一段排水渠。“村前第一排住房由于紧靠村村通水泥路,排水不畅,一下大雨,雨水就容易灌到村民家里,生活不便,还容易引起邻里之间矛盾。”张成森介绍说,修排水渠是最有效的方式,他与村两委成员商定后,铺设排水管、修葺排水渠100多米,村民再也没出因排水而产生纠纷。

文化墙绿化带 

村子越来越美

进入东长河村,宽阔干净的道路会让人觉得很舒服,难以想象,就在张成森刚入村的那会儿,如此宽阔的道路上却堆满杂物。“农村嘛,喜欢把秸秆、柴禾等常年不用的东西堆放在路边。”3月28日,村民刘先生正把家里的垃圾拿出来放进垃圾桶,他说,之前觉得门口堆放点杂物没啥关系,但张书记动员大家把路清理出来后,确实大变样,看着心里舒服很多。“张书记很细心,一点一滴的改变村民的生活,让大家的生活变得舒适。”刘先生说。

如今,东长河村的大路两旁修建了文化墙,还栽上了樱花,红叶石楠,木棉等植物绿化带,每户村民家门口都放着一个垃圾桶,上面写着户主的姓名。“村里有专人定期来收垃圾,慢慢的,村民就不再把垃圾乱丢,村子里就整洁了。”张成森说,村民们非常朴实,对他很支持,平时虽然忙点,但真的让村民得到实惠了,生活好了,他就很满足。

“我女儿很喜欢来村里玩,喜欢到阅读室看书,她说这里很舒适、很安静。”提及女儿,张成森有点愧疚,忙于村务的他,很少有时间回家陪孩子。“有时候,回家太晚,孩子就睡了,早上走得太早,又不忍心叫醒孩子。”张成森沉默了一会儿默默地说。

“等路两旁的花都开了,我再带女儿回来,看看我待了两年的村子,每个地方我都熟悉着呢。”3月28日,张成森环顾村子一周,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语气里却能听得出坚定。

(本网记者 王世瑞 实习生 冷亚男 王志)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崔维成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