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村志|⑩日照沿海渔民村中的“台”,是怎么来的?

2024-08-01 07:15:30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付三义

  编者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家乡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闾小巷、乡俗民情记忆深刻,终生难忘。日照有无数名人志士从乡村走出,有无数乡间故事值得珍藏。为此,大众网日照推出《日照村志》系列报道,发掘地方乡土历史文化,展现美丽乡村当代风貌,以达存史、资政、育人之目的。

  海报新闻记者 侯彦平 付三义 日照报道

  暑期旅游旺季来临,日照美丽的沿海旅游再度火爆。其中,张家台、任家台、李家台、吴家台因其浓郁的渔家风情,成为镶嵌于沿海旅游线上的璀璨明珠。依海而居、因海而兴、以台命名,7月24日,海报新闻记者来到了这几个渔家民俗村,了解他们几百年来伴随海浪跌宕起伏的历史。

  张家台、李家台、任家台、吴家台,四个村子按照从南向北的顺序间隔而建。“七里墩八里台,我们每个村之间的间隔差不多是这么个距离。”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任家台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王者亮告诉记者,四个村名中的台,指的就是过去的烽火台,是古代军事防御的一种设施。

  李家台村至今还保留着一个“李家台烽火台遗址”。记者到来时,刚刚下过雨,但依然有许多游客在此处打卡拍照。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登临其上眺望大海,于岁月更迭中依然能想象到600多年前的风起云涌。

  据李家台烽火台遗址所标注的简介显示:烽火台又称烽燧、烟墩、墩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明朝立国之后,倭寇屡犯中国沿海,明朝遂在沿海各军事要地设置卫所,建设墩台,防御倭寇入侵。

  明朝曾规定,“各处烟墩各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柒薪药弩,墩旁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重门”。墩台上都竖有旗杆,白天升旗,夜间悬灯,配有信炮、火把、铜锣响器等,设燧长一至数人,燧卒轮流守望。遇有敌情,烽火台递次启动,相互通报,便传至卫所城指挥部,短时间内就可进入装战状态,形成一条以卫、所为点,墩台等为线的海防长城。

  至清初顺治年间裁撤卫所,沿海墩台多已废圮,而李家台是目前鲁南苏北沿海仅存不多的一处明代墩台,建于1545年,因当时驻守墩台的官员姓李,故称“李家台”;而据吴家台村委委员 则表示,吴家台因为吴姓人士来此立村,但在后来几百年的变迁中,该村的姓氏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吴家台没有姓吴的,闫、李、相等姓氏比较多……”;而任家台的村名由来,据说是因为当时任姓的才人比较多,加上有身居高官者,所以选择了任姓作为村名;张家台村村名亦来源于古代墩台,后伴随海禁开放,传统渔业兴旺,张家台村及周边区域逐渐发展起捕鱼、集市、修船、晒盐、养殖、居住等一系列向海而生的生产生活方式,至今保有北方沿海活态化的渔村渔港特色……

  随着时代变迁,烽火台的军事功能逐渐被废弃,后主要发挥了灯塔的作用:遇到大雾天气,附近渔民都按烽火台方向靠岸回家。据了解,经过四百多年风化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取土建房,李家台烽火台规模已不及当初的六分之一。2019年10月,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对烽火台进行了修缮加固,在保护文物设施的基础上,使其成为一处海防文化旅游景点。

  而变化的不只是烽火台的功能,更是沿海几个民俗村的生产方式及渔民们的生活。最近几年, 搭乘着乡村振兴以及日照旅游富市的东风,张家台、李家台、任家台、吴家台从传统的渔业为主的村庄,因地制宜地发展海鲜养殖、旅游、民宿等产业,带着村民们实现了从“靠海吃海”到“靠海而兴”的新生活。

  “我们村从2003年开始发展旅游业,之前是渔家乐,现在改造提升后,经营越来越规范!”闫相章告诉记者,吴家台紧邻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距离海水浴场只有百余米,拥有碧海蓝天金沙滩、海岸绿茶和海鲜等资源,所以成为不少游客体验渔家风情的选择。

  据介绍,为了让民宿经济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2022年底启动百家精品民宿改造计划。通过“茶旅”“渔旅”“农旅”融合,吴家台村320家民宿已有30多家升级为精品民宿,村里的渔家乐也相应进行了提升改造。

  而在任家台,村民们除了发展旅游相关的民宿餐饮产业,更是将浅海养殖事业搞得如火如荼。据王者亮介绍,任家台村以近海养殖贻贝、扇贝为主,全村100余户养殖户共发展10万余亩的“海上农场”,每年产值能达到七八千万元,产品更是面向全国进行销售。据其介绍,任家台村一方面会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另一方面还会持续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发展海鲜深加工产业,积极尝试诸如海鲜罐头、海鲜调料等产品的研发和加工……

  几百年的海浪激荡,烽火台上的狼烟已经散尽,在碧海蓝天下的映衬下,一座座古老烽火台守护下的渔村,也已焕然一新。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成为越来越多人心驰向往的诗与远方。


初审编辑:侯彦平

责任编辑:张丽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