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冕冠军为何总中魔咒:功勋难抛弃 不变等于自杀
来源:解放日报 2014-06-20 09:18:00
本报特派记者 陈华
宛若幽灵的“卫冕魔咒”,似有似无之间,再次在西班牙队身上应验。输给智利后,西班牙队两战皆败,进1球丢7球积0分,以最惨淡的方式打道回府。
还是这批冠军队员,还是那个“大满贯”主教练博斯克,人们不禁要问:曾三夺大赛桂冠的西班牙队到底怎么了,西班牙王朝是否就此终结?
自1966年世界杯英格兰首夺冠军后,开启了世界杯的“卫冕魔咒”模式:此后,世界杯再未出现过一支卫冕之师。西班牙也一样,无法避开“卫冕魔咒”。
1998年,齐达内率领高卢雄鸡在家门口豪迈夺冠;4年后的2002年韩日世界杯,卫冕冠军在揭幕战就以0比1输给名不见经传的塞内加尔队,随后平乌拉圭、输丹麦,小组赛丢人的3战积1分0进球,成为世界杯历史上战绩最差的卫冕冠军。
2002年,卡福作为巴西队队长高高举起冠军奖杯;四年后的德国世界杯,桑巴军团的“纸面实力”有增无减,大罗、小罗、卡卡和阿德里亚诺四核闪耀,但卫冕冠军0比1不敌法国无缘四强。丢球的时候,左后卫卡洛斯不仅不防守,还跑到一边系鞋带,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在德国夺得冠军的是老牌劲旅意大利队,但卡纳瓦罗和格罗索等原班人马杀到南非后,小组赛2平1负早早被淘汰出局,就算金牌教练里皮也无法力挽狂澜。
世界杯的“卫冕魔咒”,偶然中有着必然。卫冕冠军往往与“老化保守”这四个字联系在一起,盛极而衰,似乎成了宿命。
如何对待夺冠的功勋老臣?4年后,是继续相信老将还是押宝年轻人的激情?如果一味惦记辉煌历史,迁就老臣们的个人主张,往往就错过了换血时机,损害了球队整体发展的利益。再加上世界冠军往往被对手研究透彻,卫冕冠军很容易在4年后面对惨淡结局。
以西班牙队为例,南非的胜利其实完全建立在巴塞罗那俱乐部成功的基础上,俱乐部的成功又依赖哈维、伊涅斯塔等黄金一代的才华。4年的时间很长,巴塞罗那的黄金一代球员渐渐地老化,能力下降,昔日不可一世的巴萨时代早已翻页。
这4年间,西班牙国家队一直坚持“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疗法,等于慢性自杀。当悄然谢顶的“圣卡西”赛后把比赛手套扔向看台,当“小白”伊涅斯塔两鬓中有白发,当34岁的中场大脑哈维只能做替补时,人们已不忍心期待更多。此前,法国和意大利的惨淡结局,何尝不是不愿换血、思维保守造成的悲剧?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职业足球相当残酷,一茬又一茬的年轻队员取代老将,是现代足球发展的潮流和必然,毕竟年轻人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活力更盛。一支11人的球队,确实需要1至2名有经验的老将压阵,但当11名队员里大多都是功成名就、进取心缺失的老将时,就算你有卫冕冠军的光环,也照样与失败只有一层薄薄窗户纸的距离。
(本报里约热内卢6月19日专电)
责任编辑:王仕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