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日照扶贫故事:用一张煎饼换来三菜一汤的免费午餐

2019-06-03 11:00: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张鑫

(1)在村支书郑淑红的带领下,村民们一张张煎饼换来了一顿顿午餐。

在村支书郑淑红的带领下,村民们一张张煎饼换来了一顿顿午餐

 

(2)南钟家村的几位老人在互助养老幸福院就餐。

南钟家村的几位老人在互助养老幸福院就餐

 

(3)陈祥竹正在炒一盘茭瓜炒肉。

陈祥竹正在炒一盘茭瓜炒肉

 

(4)朋友圈是郑淑红售卖扶贫煎饼的主要渠道。

朋友圈是郑淑红售卖扶贫煎饼的主要渠道

 

(5)这所互助养老幸福院已经成为了南钟家村11位特困独居老人的家。

这所互助养老幸福院已经成为了南钟家村11位特困独居老人的家

 

郑淑红也会不时来帮护理员们摊煎饼。

郑淑红也会不时来帮护理员们摊煎饼

  编者按: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日照市涌现出许多担当奉献的扶贫干部、热心扶贫的各类社会主体和自强不息的贫困群众,他们共同谱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新时代日照扶贫故事。

  自即日起,大众网日照频道特开设《讲日照扶贫故事》专栏,聚焦脱贫攻坚一线的人和事,为英雄画像,为将来存史,弘扬担当作为、自强不息、携手奔康的新时代扶贫精神。

  日照这些扶贫故事,我用情讲,您慢慢听。

  大众网·海报新闻日照5月30日讯(见习记者 张鑫)仲济福踱过门槛,厨房里,一个身影正挥舞着炒勺。猪五花肉过油后爆出的肉香弥漫在屋内,让他忍不住嗅了嗅。

  “今天吃茭瓜、茄子,还有豆腐皮。”陈祥竹从厨房探出头,“都喜欢吃吧?”

  事实上,对无儿无女、年过七旬的仲济福和五莲县南仲家村里十名情况相同的独居特困老人而言,村里的互助养老幸福院不仅仅做出了他们爱吃的饭菜——它更像是一双大手,用一顿顿“免费午餐”供养了老人的生活。

  而眼前的这些都源于一张小米煎饼。

  独居、年迈与贫困

  “贫困小山村”的帽子戴了太久,让很多人忘记了南仲家村是一个大村落的事实:有着近200户、千余口人的它本有着十足的活力。可由于村里集体经济薄弱、产业不发达、劳动力不断外流,老龄人口渐渐成了村里的大多数。

  老人们以种地为生,收入微薄,而11位7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就成了村里最贫苦的一群人。76岁的仲崇结说,多年以来自己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热剩饭,一顿白开水就馒头就能热一整天,“有时候能吃个好几天。”

  这种现象并不是孤例。数据显示,在五莲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58.7%,独居户占43.9%。年迈、独居和贫苦,三者正形成一道越来越牢固的枷锁,给当事人带来深重的困扰,也给脱贫攻坚战带来巨大的阻碍。

  一把钥匙

  2017年4月起,南仲家村聘请了4名贫困妇女进入政府公益性岗位,建起了互助养老幸福院。这一制度源于该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党支部书记张守英所探索实践的“互助养老扶贫”模式:通过聘请贫困妇女为护理员的方式,在解决老人养老问题的同时,化解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难问题。

  在南仲家村,陈祥竹和其他三名公益性岗位护理员每天为11名70岁以上独居贫困老人提供午饭和日常起居的照顾,这些因故无法外出打工的贫困妇女也因此从县政府那里获得每月700元的收入。

  而在五莲县里,已有108个村聘请护理员205人,照顾690名失能、半失能贫困人口。

  在设置公益性岗位的同时,五莲县还为这些互助养老幸福院配备了一些足以大幅提高效率的设备。除了吸油烟机和消毒柜外,多层电蒸柜无疑是护理员们烹饪面食的“好伙计”。“忙起来的时候多亏这个大家伙了。”陈祥竹说着,从蒸柜里端出一盘面鱼,这是老人们最喜爱的面食。

  小米煎饼换来的午餐

  在南仲家村党支部书记郑淑红看来,通过互助养老让老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着实给了她不少成就感,但她还想做到更多。“盖房子、买设备、支付护理员工资这些‘大头’都由政府解决了,但是维持幸福院日常运转的资金需要村里自己解决。”

  郑淑红的解决方案是摊煎饼,小米煎饼。

  南仲家村出产的小米一直是周边地区有名的土特产。郑淑红把自家的煎饼鏊子搬到幸福院,从村里的贫困户那里收购来小米,手工摊制成煎饼,再销往周边城市——那里的人们格外留恋这种味道简朴的食品,常年咀嚼煎饼所锻炼出的强壮咬肌就是明证。

  4名公益性岗位护理员每周轮班摊煎饼,按照每两个小时收入180元计算,一周的“摊煎饼所得”就有550余元,净利润也达到400元。

  这些钱大部分换成了贫困老人们每日中午的三菜一汤,剩余部分则成为了护理员的绩效奖金。

  “都是回头客”

  鉴于全村只有这一家“扶贫煎饼”,称郑淑红为“南仲家扶贫煎饼总代理”似乎也不为过。而“总代理”销售煎饼的主要途径就是朋友圈。

  每次发布煎饼出锅的信息,都会有一些好友留言购买,根据郑淑红的说法,这些来买煎饼的顾客“都是回头客”。“说实话,我们的煎饼价格有些高,但是大家一听是扶贫煎饼,都很支持,吃完发现味道好,又回来找我们订。”现在,她和几位护理员都要忙不过来了。

  其实,除了朋友圈里的回头客,还有不少人“假借买煎饼之名,行献爱心之实”。一些人专程前来留下100元、200元,却只是象征性地带走几张煎饼,这在南仲家村是常有的事。

  虽然扶贫煎饼越来越红火,可郑淑红依旧不满足。几个月来,她一直在盘算着在电商平台打出煎饼品牌的事情。她说,等扶贫煎饼越做越大,要扩大互助养老幸福院的规模,聘请更多的护理员,让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都纳入互助养老的范围。

  但显然,仲济福对目前的状况感到非常满意。“大头菜肉的!”他掰开手里的包子说道,然后一口咬了下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韩依晓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