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和:岚山“海上碑”,是万里海疆第一碑
来源:大众网 2017-07-06 16:27:00
周平和老师向记者介绍岚山海上碑的相关情况
大众网日照7月6日讯(记者 赵洪芝 侯彦平)7月6日上午,以“祭海、敬海、爱海、护海”为主题的“2017中国·岚山头第三届祭海民俗文化旅游节”在岚山海上碑公园举行。活动现场,巨大的摩崖石刻礁石的“海上碑”,成为很多游客市民的兴趣点,他们纷纷与海上碑合影留念。那么,海上碑有哪些有趣的故事?记者采访了原岚山头街道文化站站长、民俗文化学者周平和先生。
经过记者观察发现,岚山头海上碑上有明清时代苏京等人题书“星河影动”“撼雪喷云”“万斛明珠”“砥柱狂澜”“难为水”等字样,镌刻苍劲有力,字体行文流水,被誉为“万里海疆第一碑”。
周先生介绍,这块天然的“海上碑”如今已坐落370余年,虽久经海水洗礼和历史沉淀,但是却未遭破坏保留至今。是中国唯一被三位古人同时刻字的石碑。每遇涨潮石碑就会随水淹没,落潮时浮于浅滩之上,被人们争相敬阅。
经介绍,“海上碑”最早为苏京所刻字,1645年,正值明清交替之际,苏京题字“撼雪喷云”。苏京的祖上为江苏泰州人,因明朝初期随军征战有功,被封为“百户”落户安东卫,到苏京时已是明朝末年。秉承世代忠良的家风,苏京自幼品直干兼有文采,受人推重,明崇祯十年(1637年)考取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建宁兵备道,于江浙一带任职。后清军入关明朝灭亡,苏京在复明无望之后归顺清朝,后死于福建任上。
王铎,为苏京挚友,河南孟津人,自幼勤奋苦学,进士出身,为江南一带监考官,官至礼部尚书,与苏京有相同志趣和爱好。同时,王铎还是明清著名书法大家,其字闻于四海,甚至在其寿终之际还教诲家人刻字于家墙,以供世人临摹妥帖收取家用。同朝为官时,王铎与苏京在安东卫相见,在海上碑上题下“万斛明珠”“砥柱狂澜”。
后经27年光景,在安东卫守备的阎毓秀,为怀圣人填补礁石空缺题了“难为水”三字。阎毓秀,山西榆次人,武进士,康熙十年在安东卫做了九年的守备,在负责兵马营之际也兼顾断案、民生,深受地方人民爱戴。后被朝廷提拔赶赴浙江任职,安东卫人为怀念他,为其立“去思碑”,赞美其在位时社会安定、人民安康,众人怀念他,同时也祝福他。
星河影动、撼雪喷云、万斛明珠、砥柱狂澜、难为水,寥寥十九字却在讲述着历史,文中意景与海景交融,引发游人遐思。细细寻味,三人题文皆与“水”有关,“星河涌动”展现出一种静谧沉思之感,如同千古佳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一般,夜半月光洒向平静的海面,让人心旷神怡沉寂静思;“撼雪喷云”则表达出一种气势和胸怀,在读文中感受到强大力量,如同风暴潮吹起的浪潮,既像雪又像云,震撼万千。
王铎所题“万斛明珠”位于海上碑左侧竖体,描绘着夜间大海景象,既优美又神秘,似乎把人带进了神话中珍宝遍地的东海龙宫,与苏京心境相似;“砥柱狂澜”则更加直接,如同将共产党喻为“中流砥柱”一般,展现人力量的伟大和历史气势雄浑。
后来,阎毓秀走在这里,每日驻足观看,感受古人的胸怀和博远境界,日夜思考汲取营养,仰慕至极,便选用孔孟之语“难为水”直抒胸臆,表达古人高尚纯洁、至高无上的敬仰,也表现了对苏京等人一生际遇的感慨,透露出对世事沧桑的感悟。
寥寥数字,面在于写景,实在于抒情,更在于展露胸怀和民族文化的根基,字字饱藏人生哲理,人读之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火花碰撞之烈在文化水平之深浅,教会世人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学会宽阔、宽广、包容、倾听,一个字讲述一个故事,一句话讲话中华民族文化五千年的博学文化。
如今,“海上碑”日日经受着惊涛骇浪的洗礼,300多年来驻守在岸旁,护佑也警醒着每一位游客,成为一段传奇佳话的见证。
责任编辑: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