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山区:打造“文化书院+文化小院” 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径

2025-09-19 18:05:0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栾素素

  大众网记者 栾素素 通讯员 朱贵涛 日照报道

  岚山区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核心理念,探索“123”工作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社区“文化书院”、乡村“文化小院”两个文化维度,着力破解文明实践工作“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等三个关键问题,在阵地撬资源、队伍促担当、品牌强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擦亮群众的幸福底色。

  整合资源扩大“朋友圈”“谁来做”更有保障

  坚持共建共享,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矩阵。一是集聚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庄户剧团、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退休老教师、民间艺人、文联协会、文化文艺志愿者等群体作用,建立“文化人才库”,深入文化社区、文化小院开展“戏曲进乡村”“社区文化节”等活动,精准化、常态化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二是融通阵地资源。在城区,以18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中心,拓展文明实践家庭站、城市书房等22类文化阵地,形成“1中心18站22类文化空间N项服务”的文化社区服务矩阵。在乡村,按照“一院一品、建管结合”思路,挖掘戏曲音乐、葫芦烙画、书法绘画等深层次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小梨园”“福祥”“翰墨”“石绘”“简松”“耕耘居”“纸上生花”等100余处特色主题小院。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文明实践“技能资源库”,发挥社会组织、培训机构、志愿者群体、学生家长等4类社会力量,推出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服务内容。深入挖掘卫文化、茶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推出岚山号子、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服务项目。将技能资源和文化资源链接到社区“文化书院”、乡村“文化小院”,精准服务群众需求。

  创新机制打造“新矩阵”“怎么做”更加多元

  坚持守正创新,在机制建设上出真招,充分释放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最大效能。一是建立标准示范机制。推进社区“文化书院”、乡村“文化小院”建设,精心提炼“善、和、诚、家、孝、福、美”等7类特色文化,培育岚山头街道“渔风海韵”、安东卫街道“卫韵文澜”、碑廓镇“崮乡情”、高兴镇“向阳和鸣”等8个特色品牌,打造“一镇一品牌”。二是建立多元融合机制。坚持“空间共享、服务多元”的建设理念,推进社区“文化书院”、乡村“文化小院”与老年大学、青年夜校、社区就业超市、“经山海文化学堂”等4类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打造集教育培训、实践活动、文化宣传、图书阅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上班族、青少年、中老年等不同人群提供多元服务。三是建立常态长效机制。根据群众需求,精心设计月度文化服务清单,推动“需求清单”与“资源清单”“文化清单”有效对接、精准匹配。组建群众“文化小分队”,编排岚山号子、吕剧等演出剧目,常态化到基层巡展。

  便民惠民画好“同心圆”“做什么”更加丰富

  坚持需求导向,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载体作用,丰富群众家门口的服务内容。一是突出以文化人。发挥社区“文化书院”、乡村“文化小院”以文化人功能,高质量打造“环境秩序美、人文书香美、乡愁情感美、生活品质美、家国情怀美”的“日照五美”城乡社区文化书院,着力服务全体居民全生命周期文化教育。二是突出以文惠民。聚焦惠民、便民、利民服务举措,创新“邻里公益集市”文明实践服务平台,开设爱心义诊、爱心义剪、爱心汇演等8项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开展“厚德社区·巡礼”邻里公益集市活动40余场次。开展“四季村晚”、社区文艺展演、“邻里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特色活动。三是突出以文聚力。立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培育“慧心巧制”“社区微业”等就业创业服务项目,开设渔民剪纸、花馍制作、手工编织等服务课程,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举办“煎饼节”“渔家集市”等活动,全力推介岚山海鲜、岚山绿茶等特色“岚山风物”。深入挖掘皮影、葫芦画、根雕等文化资源,通过教学、制作、销售等环节,实现文化发展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

初审编辑:林坤

责任编辑:孙昊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