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林坤
责任编辑:孙昊
海报新闻记者 赵文钰 日照报道
初春的日照岚山,总是从茶园的第一抹新绿开始萌动。寒意未散,巨峰镇李家大村的茶叶大棚里,嫩芽已悄然探出。
于是,岚山的茶园从冬眠中苏醒,漫山茶树次第抽芽。茶农们躬身其间,采撷着春天的馈赠。
于是,岚山也从沉寂中醒来,人们踏着晨露走进茶园,嗅茶香、品新绿。岚山的春天,便在氤氲茶气中翩然而至。
文化之茶 沉淀千年风骨
岚山是一座茶文化浸润的城。茶与城紧密相连。
从“南茶北引”的应运而生,到北纬35度的茶香四溢,岚山人与茶的缘分始于半个多世纪前的探索。上世纪50年代,山东“南茶北引”工程启动,南方茶种跨越山河,扎根岚山花岗岩风化而成的棕壤。60年代试种成功,从此,这片山海相拥的土地,以“叶片厚、滋味浓、黄绿汤、板栗香”的日照绿茶,开启了“南茶北种”的篇章。
茶是东方文明的密码,承载着清雅与高洁。苏轼曾写下诗句:“茶之为饮,发乎神明”,岚山人则以茶为媒,将文化镌刻进生活。茶礼、茶诗、茶宴渐成风尚。茶,不仅是杯中之物,更是岚山人的生活。
生态之茶 孕育山海灵韵
黄海的雾岚终年缭绕,鲁东南的丘陵层叠起伏,北纬35度的阳光在此沉淀成独特的光谱。茶树根系深扎岩壤,汲取矿物质精华;松林与茶树错落相伴,为茶园筑起生态屏障。在碑廓镇浏园春有机茶园,茶农以黄豆、羊粪为肥,让每一片茶叶都饱含自然的馈赠。
“山海林田”在此交响:春采茶,夏观海,秋赏枫,冬听松。茶园步道上,轻抚茶梢,看阳光穿透叶脉,仿佛触摸到大地跳动的脉搏。一杯日照绿茶,茶汤澄澈如岚山水,入口回甘似山海风——这是自然的诗篇,更是生态的答卷。
幸福之茶 滋养万家灯火
每年清明前后,岚山人的期盼随着茶芽生长。从第一篓春茶的竞价拍卖,到茶厂机器的隆隆作响,再到茶席间的笑语盈盈,茶香串联起整个春天的喜悦。
在巨峰镇,“茶乡凤鸣”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茶香巨峰联合社实体化运营等,带动88个产茶村共同致富,书写着“一片叶子蝶变一条链子”的振兴故事。
茶园不仅是经济之源,更是诗意栖居之地。在安东卫街道北门外南茶北引主题公园内,叶片蜷缩成香,茶艺师手腕轻扬,壶中倾泻的不仅是茶汤,更是岚山的故事;电商直播间里,年轻主播以茶为介,将山海之韵传递给万千网友。
“从前种地靠天吃饭,如今一棵茶树养活一家人,日子比茶还甜。” 茶农老李感慨道。
守一方茶田 传世代茶香
在岚山,守护茶田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接力。
“南茶北引”初期,茶农用草席为茶苗御寒,如今“科技”接过衣钵,茶园引入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温湿度,却仍坚持手工除草、有机施肥。
围绕“一杯茶”,岚山铺展出一条多元化、立体化发展之路。从构建品牌矩阵到延伸产业链条,从开拓多维销售渠道到注入科技创新动能,从深挖文化底蕴到创新"茶旅融合"模式,这片土地让山水与茶香共舞。如今,16.2万亩茶园焕发蓬勃生机,年产值超29亿元,昔日的绿叶子已然蜕变为如今的“金叶子”。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当春茶在杯中舒展,岚山的山海画卷也随之铺陈——这里有雾岚润泽的芽尖,有茶农手心的温度,有跨越南北的文化交融,更有绿水青山馈赠的丰饶。
一片茶叶,读懂的是岚山人“南茶北引”的坚韧,是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生,是千年茶文化在新时代的绽放。茶香袅袅处,山海正长青。
初审编辑:林坤
责任编辑:孙昊
3月10日,多贝玛亚(日照)索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格哈德加斯纳在日照市政务大厅市场监管局外资登记窗口成功申领了电子营业执照。“我们公司刚刚落户日照,许多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营业执照,现在有了电子版的营业执照,以后办理各种业务就方便多了!”多贝玛亚(日照)索道[详细]
当前,数字化技术与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茶树生长监测、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品质评价及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正在逐步引入智能感知、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自动化控制等前沿技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