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陈璐
赵晓楠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国之大者”,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无穷财富。
回首工业建设起步之初,工厂生产的废水随意排入河流,烟囱里日日不停地向天空输送滚滚浓烟,生产生活垃圾乱堆乱放、臭气熏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导下,社会上下通力合作,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阶段性的胜利还远远不够。
环境保护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难题,需要整体层面的推动,但它同时也在我们所及的时时处处,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更需要我们共同的守护。转变以往思维模式,从点滴小事入手,引导大家做环境保护的参与者,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共赴青绿,行动先行。有人说,地球这么大,我少开一次车又能对它有多大的裨益呢?诚然,一个人的力量相较于一个地区甚至地球来说确实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但当个人行为成为社会共识,改变就会在悄然间发生。从最初的共享单车出行倡议到现在随处可见的骑行大军,绿色出行已经成为了一种新风尚;从最初的限塑令到现在年轻人也纷纷加入“攒袋”一族,循环使用的奶茶袋时尚度已堪比名牌包包。当越来越多人把保护环境从标语变为行动,文明风气就在同时滋长,天蓝、水清、景美的正向反馈也随之而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行动是一切改变之始。
共赴青绿,宣导为要。一只塑料袋的自然分解要经过数百年;一次淋浴的用水量够一个成年人喝1个月;垃圾分类既可减少焚烧污染又可以节约土地,还能让垃圾“变废为宝”。在一堂社区开展的环保教育课上,许多环保领域的“冷知识”让前来听讲的群众受益匪浅。在今后的环保工作中,也应该更加注重宣传引导,例如开展宣讲、入户宣传、实地参观等方式,正向的宣传引导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到更多低碳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从而更好调动群众积极性,用思想观念的转变带动行为的改变,进而带动身边人一起做文明风尚的传播者和文明行为的践行者,营造人人了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让更多人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这项百年大计当中来。
共赴青绿,放长线拉大网。以前不敢打开的窗户现在每天都给家里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空气,家旁边的“臭水沟”现在也有了汩汩清流穿过,岸边长起了葱葱的苇丛,我们的蓝天绿水又回来了。现阶段,环保工作中取得的显著阶段性成果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努力。但生态环境保护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包含着时间跨度的纵深,包含着对子孙后代的呵护与期许。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要推动落实既有成功经验,把好的经验政策向更多群众普及,常抓不懈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帮助群众树立环保生活理念,提高自身能动性,从思想源头自觉抵制危害环境的不良行为,让环境保护成为改善生活的新理念、新方式,努力做到让每一名群众都在生态建设这支队伍中不掉队。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天空的那片蔚蓝,土地的那抹青绿,都是大自然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重新复原这幅浓墨重彩的山水丹青图,是我们交给自然最好的回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陈璐
国庆假期,旅行市场再迎热潮。数据显示,除一票难求的热门城市之外,“宝藏小众城市”也成为年轻人青睐的目标。从目的地来看,呼伦贝尔、赣州、芜湖、拉萨、日照等城市假期机票预订火爆,成为消费者规避人潮玩出不一样感觉的热门选择。[详细]
不必远行千里,在日照莒县,九里晴川露营地支起帐篷,来场露营,与大自然亲密相拥,诗意的远方就在咫尺之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