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陈璐
赵晓楠
“看我群里发的了吗?吃味精会致癌,可千万别出去吃饭了!”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在与家人交流时都会有类似的对话,而“相亲相爱一家人”微信群则往往是此类谣言的聚集地。很多“一眼假”的消息在七大姑八大姨的口口相传中变成了无法反驳的“事实”。一句“网上媒体说的还能有假”?就让苦口婆心的辟谣摇身一变成了冥顽不灵的反叛。听信谣言很简单,辟谣为何如此艰难?
互联网时代,网上冲浪的门槛越来越低,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成为谣言产生与传播的温床,呈指数级加快的信息传播速度让谣言呈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传播效果。再加上造谣者大都选取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话题,让谣言一经发出便可“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占据舆论高地。多重“buff”叠加下,谣言似乎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真、越传越离谱,最终把真相层层掩盖。
谣言很难“打”,但俗话说得好:假的永远真不了。保有坚持真相的决心,练就识别谣言的慧眼,共创清朗网络空间,需要我们重拳出击,一起对谣言说“不”。
发现一起打击一起,高压“探照灯”让谣言无处遁形。谣言是一种成本极低的流量密码,但其产生的危害却不容小觑。前有莲花味精惨遭重创、一夜之间从国民品牌到人人喊打,今有“养殖虾泡药”让虾农苦不堪言。谣言的制造者从中赚足了流量,而被造谣的一方则百口莫辩。对于凭空捏造的谣言,我们一定要第一时间掌握辟谣主动权,警惕进入“沉默的螺旋”陷阱,用严密的监管与及时的查处辟谣让造谣者无处可逃。网络平台及社交媒体作为谣言的集中聚集地与散播地,也要肩负起自身监管职责,通过封号、限流等方式打压谣言嚣张气焰,把坏的扔出去,好的亮出来,营造清朗网络风气。
多读书多看报,用科学的武装击溃“疯狂的谣言”。“鸡蛋也能造假,警惕你吃的是假鸡蛋”“吃酱油皮肤会变黑”“多喝碱性水能生儿子”众多诸如此类的谣言堪称“一眼假”,明眼人一看便知真伪。但在实际情况中,此类谣言却往往有着极广的受众与极高的传播度,究其原因,无非是群众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忽视了对真伪的辨别,好像能在网络中出现的一定就是对的。有些还带有严重的盲从心理,“他们都这么说”成为了比科学道理还要崇高的“箴言”。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不仅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传播者,在面对此类耸人听闻的信息时,要“多留一个心眼”,给自己留出理性判断的时间,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业人士等方式辨别真伪。让“谣言止于智者”,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做清朗网络空间的坚守者。
“用魔法打败魔法”,把辟谣比谣言传得更广。在全民自媒体时代,话语权被掌握在了更多人的手中。有人说,切断他们发声的渠道可以有效遏制谣言的产生。但就像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只堵不疏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想要扭转舆论,让正确的言论占领高地,不妨试试“官方下场”。通过官方开设新媒体账号等方式,让更加权威的信息走进千家万户。篇篇“10w+”的深圳卫健委公众号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年轻化的语言表达和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让科普适读性更强,在玩笑间便让谣言灰飞烟灭。当然,此项“魔法”生效也是建立在公信力的基础上,如何在真假难辨的繁杂信息中建一处“真善美”的信息乐园,是未来要思考与努力的方向。谣言固然顽固,但真相总会更胜一筹。
在繁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探寻真相,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是每个网民共同的责任,也是共同的期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陈璐
国庆假期,旅行市场再迎热潮。数据显示,除一票难求的热门城市之外,“宝藏小众城市”也成为年轻人青睐的目标。从目的地来看,呼伦贝尔、赣州、芜湖、拉萨、日照等城市假期机票预订火爆,成为消费者规避人潮玩出不一样感觉的热门选择。[详细]
不必远行千里,在日照莒县,九里晴川露营地支起帐篷,来场露营,与大自然亲密相拥,诗意的远方就在咫尺之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