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日照 | ?日照新春“顶流”!莒国古城的前世今生

2025-02-08 08:49:04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贾小亿

  编者按:

  拥山观岚,揽海听涛。五千年前,人们将最古老的陶文刻在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大口陶尊上;四千年前,人们在这片土地建起亚洲最早的城市;夏商时期,东夷文明的火种在这里燃起;从周至今,莒文化在这里生生不息。日照这片热土,滋养了浩如繁星的历史故事。

  2023年9月,《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故事丛书》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作为《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故事丛书》的日照卷,系统梳理日照区域文化,以故事形式呈现日照历史文化发展轨迹,讲述日照故事。今年是日照成立地级市的第35年,这座年轻的城市,正从历史的根脉中,生发出新的繁茂枝叶。读懂历史,方能更好书写未来,即日起,大众网日照推出“读懂日照”系列,陆续刊发日照历史文化故事,助力日照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个春节,日照“流量”最高的地方,当数莒国古城。年味十足,灯火满城,游客如织,穿梭在黛瓦白墙,青石板路上,步入古城,仿佛步入一幅数千年前的画卷。

  这幅热闹非凡的“画卷”真实存在过。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曾有一座都城规模宏大的古国——莒国。它位于沭河上游平原的中心,北依洛山,南屏马耳山,朝迎屋楼春晓、夕映浮来晚照。山岭环绕,平畴如镜,沭河、柳清河从两侧滔滔南流。

  莒国的都城,被历史学家称为莒国故城,由内城外郭两部分组成。外郭南北5.5公里,东西4.5公里,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之郭城;内城筑在郭城中,南北近2公里,东西1.5公里,是国君居住的内城。外郭周长19公里,内城周长7公里,堪称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第一大城。

  因对莒城未做大面积勘探,城门数量难以确定。据相传和局部勘探,韩家菜园村东,地名曰“东口子”的地方,土层较厚,应为一城门;在前城子后村西南的两段城垣之间有一大缺口,当地群众称为“城子口”,传为城门;内城南垣的中间,即刘家菜园村东北角,有一大缺口,垣外缺口南有桥曰“刘大桥”,古道犹存,现已成排水沟,此应为内城之南门;西南角两段城垣之间,有一通道,又有一门,古今称之为“且于门”。

  莒国都城自春秋初年从计斤(介根)迁于此,至公元前431年莒国为齐所灭(一说前343年为楚国所灭),莒城为都城近400年,汉代又曾为城阳国城都达200余年。

  故城的历史沿革大概经历以下几个时期。

  莒国于周初立国,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天下,封兹舆期于莒,建都于介根。春秋时期的莒国都城坚固。从现存城墙遗迹看,莒国都城城墙为夯土建成,高9米左右,宽达三四十米,是世所罕见、工程浩大、易守难攻的城防工事。春秋时期,齐襄公昏庸。公元前663年,齐国发生内乱,齐公子小白(后为齐桓公)为逃避杀身之祸,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的姥姥家避难。齐襄公去世后,小白历经艰险,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这便是著名历史典故“毋忘在莒”的由来。齐桓公即位2年后,齐国兼并谭国,谭国国君也出逃到莒国,寻求庇护。此后鲁国内乱,公子庆父也出奔莒国。

  前550年,齐庄公讨伐晋国,战况不利,于是回师东向,偷袭莒国。齐国军队在攻打莒城西门“且于门”的时候,国君负伤,有个名叫杞梁的将军战死。噩耗传到齐都临淄,杞梁的妻子出城迎丧,哭了10天,最后投水自尽。恰好此时临淄的城墙有一段突然崩塌。这便是孟姜女哭夫的由来。后来又增添上诅咒和控诉秦始皇残暴统治的内容,故事情节和人物名称也被不断创作演绎,男主角杞梁被改名为万喜良,杞梁妻则成了孟姜女,临淄城换成了万里长城,城墙的崩塌也变成了被孟姜女所哭倒。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上将军乐毅伐齐入临淄,攻下齐70余城,惟莒、即墨未下。齐滑王奔莒城,但不久为楚国援齐将军淖齿所杀。赧王三十二年,齐人另立滑王之子法章为王。到赧王三十六年,齐田单自即墨袭破燕军。迎齐王于莒,失地全部恢复。

  战国晚期为齐邑,名城阳。秦统一全国后在山东南部设琅琊郡,莒国故城改称莒县。西汉孝文帝元年(前179)在莒县2021年7月24日,莒文化主题的莒国古城正式对外营业。

  初置城阳国,二年(前178)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都城在莒城阳。至王莽天凤六年(19),共计197年之久。东汉明帝永平五年琅琊王刘京都莒时,又做了十数年琅琊王国的都城。

  北魏《水经注》记载:“其城(莒城)三重,并悉崇峻,惟南开一门,内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许里。”说明,在动荡的南北朝,莒故城依然繁盛。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县理在莒国古城中,城三里,并皆崇峻,唯南开一门。子城,方十二里,郭周回四十里。”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县理在莒国古城中,城三里,并悉崇峻,唯南开一门。子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余里。”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莒故城历经唐宋依旧繁盛如初。

  元代至正年间(1341—1370),参政马睦火镇守莒城时,因城大难守,截取东北隅为一小城,周长五里八十步。元、明、清朝代更迭之际,莒城曾遭受战乱损毁,经历过多次重修与维修。1667年,知州陈德芳重修,东门改为北向,南门改为西向,易名为“景泰”,北门易名“拱辰”。

  莒国故城自建城开始,近3000年间经历代不断营建修葺,形成大量古迹遗址、建筑景观,地上地下蕴藏着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2021年7月24日,参照莒国故城复原建设的莒国古城首期项目建成开放,古城以绵延数千年的莒文化为灵魂,建立起莒王宫、城阳王府、文昌阁等十大文化景观,融汇春秋、汉、唐、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再现千年以前的生活、文化与建筑艺术。

  城墙高耸入云,街巷曲径通幽,厚重砖瓦上流淌着沧桑韵味,青石板上承载着历史的回音。近年来,古城文化转化利用卓有成效,诠释莒地厚重隽永的历史文化,吸纳承载休闲体验、旅游消费等丰富多元的商业业态,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水系之城、传承历史的文化之城、意境优美的精美之城、业态丰富的活力之城。

  一半诗情画意,一半人间烟火。莒国古城如同一本古老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值得细细品味,每一个角落都值得探索。游三千年古城,赏四千年银杏,观五千年文字,念念不忘的,是毋忘在莒,也是厚重历史,悠远文化。

  资料来源:《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故事丛书·下编 日照历史文化故事》

  编辑:贾小亿

初审编辑:侯彦平

责任编辑:张丽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