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记忆|①“跋跌”技艺里的坚守与传承

2024-11-04 09:34:00 来源:  作者: 邹慧

  编者按:

  每个日照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道不出的老城情怀。老城的变迁,见证了日照从昔日的质朴到今日的繁华。无论城市如何快速发展,不变的是我们记忆中的老城往事。它的每一条老街、每一道小巷,都镌刻着城市发展的深刻印记。即日起,大众网东港联合日照街道推出“老城记忆”系列报道,重温昔日繁华,讲述老城故事,寻找日照人的共同记忆。

  大众网记者 邹慧 陈红宇 日照报道

  在不少日照人的记忆里,有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跋跌”,它不仅是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更是日照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近日,记者来到东港区日照街道小古城村,在“跋跌”第五代传人吴忠东老人的讲述中,探寻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之路。

  走进吴忠东老人家中,推开堂屋“工作室”的大门,表演“跋跌”所用的道具被整齐的安置在房间一角,吴忠东老人放下手中的活计,迫不及待地向记者介绍起来:“很多人第一次看的时候都想不到,这是一个人在表演。”

  吴忠东,人称“跋跌老吴”,已年近八旬,但一提到“跋跌”,他的眼中便闪烁着不灭的热情。据他介绍,“跋跌”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当时小古城村的吴家铁匠铺子里的伙计们在闲暇之余,常进行“跋轱辘摔跌”比赛。后来,吴家铁匠铺子东家吴方俊将其演变成为一人操纵演出道具,与道具对搏的逗趣类民间杂技项目。表演者以葫芦瓢做头部,身穿大褂并遮住头部,一手在褂内操纵葫芦道具进行表演,这就是“跋跌”的雏形。

  吴忠东从十几岁便开始跟随叔父吴家春学习各种民间表演,其中包括“跋跌”。如今,他已是这项技艺的第五代传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坚守着这份传承,从未放弃。

  吴忠东告诉记者,表演“跋跌”需要极大的体力和毅力,因为整个表演过程中,他都要弓着身子趴在地上,头和肩背都被蒙在道具里。为了表现两人对决的场面,他需要把两只手臂分别伸进假肢,以此作为其中一个壮汉的两条腿。伴随着锣鼓点的疏密,他时而跑跳、时而转圈,手脚并用表现出两人打别腿、金鸡独立、扭打翻滚的动作,演绎两位身强体壮的庄稼汉在地头上摔跤对决的场景。

  说着,吴忠东穿上道具,开始为记者现场表演起来。二十多斤重的道具背在身上,短短几分钟下来,吴忠东就已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表演结束后,吴忠东小心地将道具卸下,不停摩挲着,眼中满是热爱。这套道具已经陪伴他四十多年,它见证着吴忠东一路走来的坚守,也见证着技艺与岁月的沉淀。

  尽管“跋跌”深受群众喜爱,但吴忠东也坦言,这项技艺的传承之路并不平坦。随着时代的进步,数字媒体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民间杂耍的光辉岁月一去不复返。吴忠东也曾面临过收入甚微、被人遗忘的困境。然而,经年累月的“跋跌”表演非但没有使他感到枯燥与厌烦,反而令他对“跋跌”产生了更深的热爱,也令他更加坚定了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的决心。“无论如何不能让艺术失传。”吴忠东说。

  2011年,吴忠东以自家传统家庭剧团为基础,组织成立了乡间艺术团,取名“小古城艺术团”。他们不仅在逢年过节进行巡回演出,还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努力将“跋跌”推向更广阔的舞台。2008年,“跋跌”被评为了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吴忠东备受鼓舞。

  对于更多的日照人而言,“跋跌”技艺不仅仅是舞台上的一出出精彩表演,它更是家乡节日庆典里的欢声笑语,是冬日炉火旁温暖人心的故事,是难以磨灭的乡情和记忆,承载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这些故事与情感,如同跋跌表演中那灵动的步伐与激昂的鼓点,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日照人的心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婷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