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照市五莲县潮河镇凤凰庄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苇笠村”。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个150多户的村庄,6个生产队中全都有苇笠编织副业组,有近百户农家从事编织苇笠,编苇笠是这个村的支柱产业。
2016年6月7日,笔者再次来到该村62岁的村民王玉春家,他是如今村里为数不多的会编苇笠的民间手艺人,从11岁开始学编苇笠,一直坚守着这门老手艺。原来是为了赚点钱能吃上饭,现在成了解闷的乐趣了。

▲王玉春编苇笠用的芦苇。




王玉春介绍说,编苇笠大体有六个步骤:第一步先把苇子用工具截成65厘米长的段;第二步用自制的“刮子”把苇子“破成”不同规格的“篾子”(苇条);第三步进行浸泡,夏天用水浸泡一宿,冬天用水浸泡两宿;第四步用机器压平、再用刀具退骨(把凸出的骨节削平);第五步开始编织,用剪刀找齐,包边;第六步缝上苇笠圈子(戴在头上起稳定作用)。


编苇笠从苇笠顶子开始。只见王玉春半蹲在一个用水泥制作的苇笠模子上,先把一些苇篾纵横交错编成平面,然后用手指和竹棒将交织的苇篾一条一条拢紧砸实,编到“苇笠顶子”底部时,再随着苇笠模子将苇篾压平编织苇笠的边沿,只见他一边编一边砸一边用尺子量,手脚并用,动作娴熟,大约半个小时一顶苇笠的大致雏形就出来了。





凤凰庄的苇笠,不光有面子还有里子。苇笠里子也是在苇笠模子上完成的,尺寸和苇笠面子一样大小。“有里子的苇笠,既美观又结实,遮阳效果更好。”王玉春一边忙着、一边聊着。他说,编好的苇笠还要合上里子,用剪刀将边沿剪成六角形,用宽篾子包边,再缝上苇笠圈子,一个苇笠才算完成。



▲王玉春展示刚刚编好的苇笠里子。


▲王玉春正在缝苇笠圈子。

王玉春是村里的苇笠编织能手,以前每年要编织几百个,这几年身体状况不太好,就编得少了,一年能编200多个,基本上都是“订单苇笠”,还没编好买家就已经上门来收了。附近叩官镇响场村有大量的苇子原料,苇笠的买家也不少,就是没有人愿意出这份力了。陪同采访的潮河镇文化站长安丰明介绍说,上级文化部门和镇里正想方设法留住这门即将流失的老手艺。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这门手艺终将会成为记忆。(作者:郑培波,拍摄于2016年6月)
推荐阅读
-
日照的夜晚不只有海边的晚风与星光,在烟台路与山海路的交会处藏着一个能让快乐发酵的地方--「BOX悦动街区」。当夜幕悄悄铺开,这里的灯光便次第亮起,烟火气混着欢声笑语漫出来,成了不少人心中夜生活的优选之地。[详细]
-
近日,山东港口日照港虚拟电厂通过山东电力交易中心平台公示,正式投入运营,这是山东港口首家虚拟电厂,也是山东省首家以重卡充电站为聚合资源特性的虚拟电厂,其成功运营将进一步优化港区电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电力调度智能化水平、提升分布式新能源就地消纳水平。[详细]
-
[详细]
-
[详细]
-
[详细]
-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