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侯彦平
责任编辑:张丽
摄影:刘冰
海报新闻记者 贾小亿 日照报道
常言道:无戏不成年。
从古老的“傩戏”到明清的宫廷大戏,到民国的春节档“营业戏”,再到现在春晚中必不可少的戏曲节目,人在变,时代在变,但戏曲始终在春节中占有一席之地。人们总愿意挤在戏院里、戏台前,在摩肩接踵间听那一口梨园乡音喝一声彩。于是,一代代人在心中种下了“看戏过大年”的种子,仿佛看了戏,才有了年味儿。
从村头戏台上的锣鼓声声,到电视上的惊鸿一瞥,戏曲带来的年味是否在淡去?日照市用一场“看戏过大年”戏曲演出季活动,让热闹的年味再度通过婉转的唱腔,传遍大街小巷。
好戏连台 让年味更具仪式感
暮色四合时,男女老少涌向村中最大的空地,聚拢在临时搭建的戏台周边。铿锵管乐伴奏下,台上念白抑扬顿挫,戏腔婉转悠长,台下观众随戏曲起承转合,谈天说地,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伴随袅袅炊烟飘向远方。
类似的画面,是不少人的童年回忆。在今年春节,这样生动鲜活的生活图景,再度在日照的乡村、社区铺展开。
《姊妹易嫁》《借年》《王定保借当》《搬窑》等经典剧目,《毋忘在莒》《银杏树下》《山东汉子》《母亲》等原创剧目,雅俗共赏,精彩纷呈。自2025年1月11日(腊月十二)起,日照市“看戏过大年”戏曲演出季在日照市老年大学拉开了帷幕,先后在市区、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等地演出十场,将戏曲演出送到市民家门口,为年味添韵。
“看戏过大年”戏曲演出季由中共日照市委宣传部、中共日照市委老干部局、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日照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日照市艺术剧院及各区县文旅局承办。虽是新活动,但日照市为市民“送戏上门”这一传统,已经持续了多年。今年的“看戏过大年”戏曲演出季,在保质、增量的基础上,结合春节氛围,分析受众喜好,在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的结合点上做足了文章。
有戏看、看好戏、常看戏、看新戏,新春爆竹声与戏台上的锣鼓点共振,市民也在家门口的戏台前,重温了记忆中的春节仪式感,完成了一场年度精神充电。
创新求变 让戏曲圈粉年轻人
这几年,京剧、秦腔、越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凭借多种创新形式频频“破圈”。传统戏曲文化激发出的火花,吸引众多从未接触过戏曲的年轻观众走进梨园剧场,感受戏曲文化之美。传统戏曲正打破“中老年专属”的标签,迎来了更多年轻的“追戏人”。
在春节这个特殊时间段里,“老少咸宜”成为文化传播中至关重要的元素。为契合春节期间全年龄段的受众群体,日照在演出季剧目的筛选上下足了功夫。17部传统大戏、原创大戏和小戏,力求贴近当下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对传统戏曲舞台进行创新,以新的形式对接全年龄段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练好“内功”的同时,演出季也结合年轻群体的习惯,借力流媒体等新技术,为戏曲的传播推广赋能。本次演出季首场演出通过《海报新闻》客户端进行直播,吸引数十万网友在线观看,春节期间同步推出线上戏曲展示环节,利用海报新闻客户端、文旅日照微信公众号、日照市艺术剧院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同步推广,线上线下同步发力,让戏曲观众越走越近,也让戏曲的传播路径越来越宽。
以戏为媒 让文化体验活起来
台上唱念做打,台下人潮涌动,戏台让年味更具传统韵味的同时,也衍生出了集众多功能为一体的消费场景。
为听一场戏、观看一场演出、体验一种民俗而奔赴一处景区,打开文旅融合新空间、激发消费市场新动能。把握机遇、汇聚合力,上新产品、升级服务,进一步唱好文旅融合发展这场“大戏”,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赋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大有可为,也一定能有更大的作为。
锣鼓起风云,唱念透千钧。“看戏过大年”,核心在戏里,功夫在戏外。家门口的好戏连台,关联多个行业,融合多个文旅消费场景,在吸引“人气”的同时,聚集“财气”,盘活经济。
随着正月临近末尾,年味也逐渐淡去,2025日照“看戏过大年”戏曲演出季活动也告一段落,但日照市以戏为媒的故事还在持续书写。日照市将继续提升文旅服务能力,做优文化体验,在戏里戏外谱写幸福表达,唱响热气腾腾、红红火火的新年。
初审编辑:侯彦平
责任编辑:张丽
近日,日照市区路口的红绿灯标语又上新了,这次的主角是当下大热的国产动漫形象——哪吒。这些结合了哪吒经典台词和交通安全知识的标语,既有趣又接地气,吸引了不少网友拍摄点赞。[详细]
甜虾、蟹柳、鱿鱼、贝类,不管是不是年节,这些海鲜产品,都是超市里的“硬通货”。在日照,便有一家生产这类产品的老牌企业:美佳集团。从一家小小的水产冷藏厂,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美佳集团蓬勃发展的“密码”在哪里?[详细]
2月18日,日照市乙巳雨水·苏轼与日照文史研究恳谈会暨书画诗词雅集在日照图书馆尼山书院国学讲堂举行。本次活动由政协日照市委员会文史文化和学习委员会、日照市人文与自然遗产保护开发促进会、曲阜师范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山东新偶像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