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观察 | 从国礼海瓷,看见山东浪漫

2023-11-13 17:05:00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贾小亿

  海报新闻记者 侯彦平 贾小亿 日照报道

  国尚礼,则国昌。

  2023年,一件名为《国色天香》的海瓷艺术品远渡重洋,作为国礼,被赠予哈萨克斯坦副总理朱曼加林。瓷为器,匠于心。这件来源于山东,绘制于日照港口的海瓷,承载着传承千年的中华“礼”文化,也作为一扇窗,向世界展示山东的浪漫风雅。

  海生名瓷 瓷出山东

  中国是瓷的故乡,山东是海瓷的诞生地。

  地处渤海之滨的山东省无棣县,历经几千年的海洋自然演变,形成了全世界三大海洋古贝堤之一的无棣古贝堤。随着海水潮汐起落,每年自然新堆积增加贝壳10万吨以上。

  早在数百年前的明代,无棣当地烧制瓷器的匠人们便开始尝试将金银、珍珠、玛瑙和采自古贝壳堤岸的贝壳掺入到瓷胎中,从而烧制出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瓷器。因其原料中含有贝壳,人们将这种瓷器称之为“海洋贝瓷”或“海瓷”“贝瓷”。

  普普通通的贝壳,经过山东人民的巧手匠心特殊加工“化贝为瓷”。“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的海瓷,凭借如脂似玉的特质,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用料考究,工艺复杂,成型难,烧成温度范围窄,生产难度大,成品异常珍贵。堪称苛刻的生产条件,促使海瓷匠人不断精研技艺,精益求精。山东匠人凭借着顽强、执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和反复实验,最终使这项制作工艺变得炉火纯青。目前,仅有山东能够生产海瓷,海瓷成为名副其实的“Made in shandong”。

  一项技艺的传承必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发展过程中,海瓷技艺博采众长,不断汲取现代科技,并融合现代理念发展而来的。其采用海洋七彩,集名家绘画、珍稀海瓷和美术工艺于一体,实现了“化海瓷为艺术”的飞跃。因其出众的文化艺术价值,这一地域印记鲜明的艺术,被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命名为“中国海瓷艺术”。

  国礼重器 独运匠心

  作为沉淀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能够代表中国文明的元素符号不胜枚举。瓷器,也在此列。

  五大名窑传承千载,民间艺人各占风雅。在被世界冠以“瓷之国”的中国,精美瓷器浩如繁星,其中能成为“国礼”的却屈指可数。诞生于山东的海瓷,又因何能跻身“国礼”行列?

  如果说因为山东匠人的匠艺,成就了名器海瓷,而赋予海瓷艺术以灵魂,让其一跃成为国礼重器的,则是海瓷艺术品背后的山东风雅。

  瓷为器,匠于心。自海瓷诞生之初,山东匠人便发现,海瓷瓷釉质感与宣纸极为接近。笔墨落于海瓷之上,犹如落于宣纸纸面,勾画起伏流畅,更有瓷上晕墨的特殊效果。瓷与书画的结合并不罕见,如何“反弹琵琶”,让传统艺术出新?

  山东匠人从海瓷的“海洋基因”入手,提炼海兰、珊瑚红、碟鱼黄、珍珠白、海葵紫、藻黑、海草绿七种来自海洋的色彩,再辅以工艺,由书画名家在海瓷上或挥毫泼墨,或写意作画,将书画与海瓷融合在一起,形成颇具中国传统水墨画神韵的手造艺术珍品。

  在凸显特色的同时,海瓷也以海洋般的广博胸襟,兼收并蓄,与时偕行,融合中国著名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和创作风格,体现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和时代风貌。以瓷为载体,儒风、海韵、古典、现代融会贯通,如同久经沉淀,仔细研磨的彩墨落色瓷面,晕染出艺术性、典藏性俱佳的海瓷艺术。从山东滨海而来的海瓷,也因独到的神韵,走出山东,成为国礼重器。

  齐鲁风韵 传承创新

  由海生,经火淬,水与火交融,工艺与人文相互辉映。海瓷艺术,是山东浪漫的具象体现。

  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山东人民在岱青海蓝之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孕育了诸多可媲美海瓷的珍奇与技艺。这些“历史的馈赠”,在推动文化“两创”的浪潮中,与现代工艺、产业碰撞,催生了浩如繁星的“山东制造”。

德州窑红绿彩

  滔滔运河水,滋养了水清岸绿、物阜民丰的德州,也滋养了兼收并蓄,色若彩虹的德州窑红绿彩瓷器。始于北宋,盛于金代的德州窑,色彩艳丽,对比鲜明,开创我国五彩瓷器的先河,也生动地体现了崇尚高雅、温柔内敛的中原文化与粗犷豪放、清新质朴的草原文化的碰撞、融合。经过光阴淘洗,千年窑火愈来愈旺,红绿彩也在山东匠人的手中重焕生机,逐步形成颇具地域特色的“山东手造”代表项目。

博山鸡油黄琉璃

  因“进淄赶烤”而占据文旅热榜榜首的淄博,让四方游客切实感受到了“好客山东”的厚道热情。曾亮相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博山鸡油黄浮雕泰山瓶”“鸡油黄编钟”,则展示了“琉璃之乡”的风雅。淄博博山出产的“鸡油黄”琉璃,光泽晶莹,温润凝重,外观雍容华美,堪称琉璃中的“翘楚”。经明、清两朝发展,博山“鸡油黄”一度是宫廷专用贡品。直至现代,经过一代代手艺人的心手相传,“鸡油黄”这一宫廷御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备受大众青睐的精美器具。

  有工艺之美,亦有大雅之音。同为赠予海外的“国礼”,出自诸城的古琴,被命名为“至诚之音”。蛇腹断纹,金徽玉轸,其形典雅中正,颇显儒家之风,其音松透清澈,尽得古雅之韵。这床仲尼式古琴,依托山东风雅,奏出礼乐文明,大国外交的“至诚之音”。

  千百年的人文鼎盛,物阜民丰,为“山东制造”提供了发展沃土,山东也以一代代匠人的传承与创新,让“山东制造”迈向山东“好品”,让山东“好品”尽显齐鲁风韵。

  好品山东 走向世界

  “万物皆可飞”的潍坊风筝,方寸之木变化万千的鲁班锁,薄如纸光如镜的蛋壳黑陶,灿若朝霞的琉璃,明然质朴的鲁锦、鲁绣……近年来,山东“好品”热度持久。不难看出,这些屡屡出圈的山东“好品”,大多数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与时偕行,守正创新。在这些山东“好品”的身上,能看到千百年来浸润于儒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齐鲁文化场域之中,逐渐形成的山东浪漫美学。

鲁班锁

  蜚声中外的鲁菜,彰显了“文质相含”“以物比德”的儒家观念;临沭柳编、胶东纸笸箩蕴含了“节用为本”“致用利人”的朴素思想;“制器尚象”的博山琉璃、莱芜锡雕,“道器合一”的曲阜楷木雕、东昌葫芦画,无一不凝练了千百年来齐鲁匠人“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智慧,彰显了谨遵法仪、崇智求真的态度和精神,是技与道的统一,是道与器的融合,是现代意义上工匠精神的历史表达和人文呈现。

  山东“好品”持续出圈,得益于山东农业、工业、服务业均衡发展的“底气”。促成“好品山东”这一品牌走向世界的,无疑是山东独特的浪漫美学。

  近年来,山东重新审视机械、固化、批量的现代工业制造理念,将设计、制作和生产过程视为展现山东浪漫美学的过程,从源头深挖提炼文化内涵,传承文化血脉,在技艺上博采众长,精益求精,让注重“材美”“工巧”“器雅”的“好品”,成为潮流风向标,以一骑绝尘之势走向世界舞台。

  远渡重洋的国礼海瓷,让世界看到了山东“好品”。百花齐放,持续出圈的“山东制造”,也不断向世界递出“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的名片。11月10日,山东“好品”将再度进京,在“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2023北京推介会上邀四方友朋共鉴“好品”。盛会在即,底气十足的山东,期待让世界看到“好品山东”背后的山东浪漫,华夏风雅。

初审编辑:陈平平

责任编辑:张丽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