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 大众网主站 | 广告服务 | 投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档案的印记 > 人物档案的印记

丁肇中

来源:日照市档案馆   作者:   2017-01-06 14:42:00

             1岁的丁肇中在奶奶的怀抱里

              4岁的丁肇中与父母和弟妹在重庆大学留影

1976年,丁肇中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说:“诺贝尔奖一百年了,从来没有人用中文演说,所以我要用中文做一个报告。”丁肇中是第一位用中文演说的诺贝尔奖获奖者。馆藏丁肇中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中文致辞手稿复印件

           2002年6月,丁肇中博士第二次来日照

                  2002年6月丁肇中回故乡

                   2005年丁肇中回故乡

                     2005年丁肇中回故乡

                            丁肇中

            丁肇中10岁时穿着照相馆的飞行服与父亲合影

         丁肇中博士接受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聘书并演讲

             丁肇中博士与父亲丁观海和弟弟丁肇华

              丁肇中的父亲带两个儿子拍摄了全家福

                    丁肇中的母亲王隽英

             丁肇中夫妇与亲属在涛雒镇官庄东岭祭祖

丁肇中夫妇在故居与亲属合影。左起:堂妹丁始媛、二姑丁侃、丁肇中堂弟与亲属

     丁肇中于1976年领取诺贝尔奖的情景(右一为瑞典国王,左一为丁肇中)

               丁肇中与丁基实一家合影

                      丁肇中祖居

   飘泊海外多年的,旅美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回家了

中共中央书记邓小平同志接见丁肇中一行并与他们合影留念。方毅(左二)、丁肇中(左三)、邓小平(左五)、丁肇中夫人(左六)、左四、左七为丁之女

丁肇中(英语:Samuel C. C. Ting,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籍贯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美国、中国国籍,为华裔美国人,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次原子粒子,并把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丁氏家族是日照涛雒名门望族之一。丁氏祖上近支,曾连出进士、举人。丁肇中的叔祖丁惟汾是同盟会老成员之一;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后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工程学教授;母亲王隽英是心理学教授,山东省海阳市盘石店镇盘石店村人。其父王以成参加辛亥革命,牺牲于诸城战斗。她被日照人丁维汾收为义女,丁资助其卒业于北平燕京大学,旋以优异成绩考中研究生。毕业后,在丁维汾的帮助下,公费留学美国,就读于密西根大学,获硕士学位。归国后,由丁维汾介绍,与丁观海结婚,生子丁肇中。1960年病逝。临终前给儿子留下谆谆遗嘱:“爱科学、爱祖国,双爱双荣!”

丁肇中个人经历

入学之前

1936年,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他的父母原本希望他出生在中国,不过当他父母在美国进行学术访问的时候,他提早出生了,因为这个小意外,丁肇中具有了美国公民的身份。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父母回国。由于中华民国正与日本交战,丁肇中的童年直到他12岁之前都并未接受传统教育,而主要由他的父母在家里教育他。

求学阶段

1949年,因为国共内战,丁肇中全家辗转迁入台湾,进入竹南国小就读,小学毕业于台中市大同国小。当年后来考入了台北市立成功中学初中部。隔年转入台北市立建国中学初中部,1952至1954年就读高中部。初中时,他在数理领域已有卓越表现。高中毕业会考时,被保送进入国立成功大学前身的台湾省立台南工学院。后来参加联考,考进台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1956年九月,丁肇中以志趣不合为由休学,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修习工程学、数学和物理学。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并在求学过程中,认识了凯伊?库尼(Kay Kuhne)。

毕业之后

毕业后,他立志要从事研究工作,于是选择了在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一份薪金较低的工作。一年后到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担任讲师,1967年起转到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教授。他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 (quantum electrodynamics)、电弱统一理论 (Electroweak theory)、量子色动力学 (qunatum chromodynamics) 的研究。

1966年开始,丁肇中领导的实验小组进行了一连串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 (vector meson) 的实验工作,不但加深了人类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还证实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1972-74年,小组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进行实验,发现了第四种夸克 (quark)。1979年他与中科院高能所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发现用来传播夸克之间的力的胶子 (gluon)。

1974年,丁肇中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伯顿?里克特几乎同时各自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ψ基本粒子。1976年,两位教授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及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他是首次用中文在颁奖典礼发表演讲的科学家。他在演讲中强调实验和理论工作同样重要。

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又译反物质太空磁谱仪,简称AMS)是一个安装于国际空间站上的粒子物理试验设备,由丁肇中博士于1995年首次倡导开始。目前计划由CERN等机构合作进行。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王雪雁
分享:
更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