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日照民间曲艺 |⑥ 快板:最接地气的曲艺,谱出竹韵新声

2024-05-12 13:15:00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付三义

  编者按:

  星河流转,日月行天。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很多的民间曲艺,他们如沧海遗珠,熠熠生辉。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开启《寻访日照民间曲艺》系列报道,挖掘、展示日照大地上流传至今且丰富多彩的民间曲艺形式,留存文化记忆,助力文化传承。

  海报新闻记者 贾小亿 付三义 日照报道

  “说的是,唐僧到西天去取经,一路上,师徒四人跋山涉水地赶路程。唐僧骑着一匹白龙马,猪八戒沙僧左右不离地紧跟行……”在张梁手中,两大五小七片竹板上下翻飞,《三打白骨精》快板书,在快而不乱的快板声中,随着合辙押韵的念白高潮迭起,娓娓道来。

  张梁与快板的结缘,可以追溯到五岁。“我祖籍在日照,但出生在甘肃,母亲是天津人,小时候在天津,在那里接触到快板。”在曲艺之乡天津,快板声是活跃在街头巷尾的“城市音符”。便是在街巷邻里的快板声里,张梁学会了“打板儿”。

  在电子琴和口琴都少见的时代,快板可谓是备受人们青睐。快板早年叫做“数来宝”,演变自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起初是乞丐沿街乞讨时演唱的。在清朝杨恩寿著《坦园文录》中记载道,地方艺人们沿街卖艺时,经常见景生情,口头即兴编词。他们看见什么就说什么,随编随唱,讲见解,抒发感情。从编、演,到传唱,比什么形式都迅速。

  在一代代民间艺人的更新和改编中,快板,逐渐演变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曲艺艺术表演形式。如今的快板,分大小两部分,大板由两片竹片组成,学名叫“乾坤板”,小板叫“节子板”,五片小竹片用绳穿起,中间以方孔圆钱间隔。起板时,节子甩动两下发出“嗒、嗒”的声响,规定出节奏,然后大板与节子配合,击打出快慢有序的声响。独特的板眼,即兴的语言,接地气的内容,让这一民间曲艺,在民间盛极一时。

  快板活跃在天津,陕西、甘肃兰州等地皆有流传,一代代演变中,也派生出李派、王派、高派三个流派。唱打多变,穿成一线;快而不乱,慢而不断;起伏连绵,景活物现。这是李派快板书的显著特点。李派快板书突破了原来数来宝“三 、三、七”的句式,在七言对偶的基本句式之外,增添了单字垛、双字垛、三字头、四字联、五字垛等句式,以及重叠、连叠句的长句式。随着句式的丰富,“七块板儿”的运用也衍生出单点、双点、大小板混合点几种板点儿。

  师从曲艺名家李炳杰先生的张梁,学成之后,也将李派快板书,带到了他的祖籍地日照。彼时,相较于天津、青岛,快板在日照尚且属于“小众”曲艺。“电视上的相声里见得多,大街上见得少。”是不少日照人对快板的印象。与不少曲艺艺术一样,“接地气”的快板,在传承方面,也曾面临困境。

和师父李炳杰先生

和张志宽先生学习时

  如何让快板艺术在家乡焕发生机?自2009年起,张梁开始了探索。2009年,张梁参与“红粉笔乡村支教”活动,将快板艺术带入乡村学校,2010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珩雅斋。此后,张梁一边继续进行公益传播,一边开始语言艺术教学,快板,是他教学板块中的重要部分,他挑选紫竹制作快板,作为学员们的练习用具。“现在在日照看到用紫竹快板的,大概率是我的学生。”提起学员,张梁满脸自豪。

  从教近十五年,张梁的工作室中,走出了不少快板好手,其中不乏考入天津戏曲表演专业学校以及加入西安青曲社的“好苗子”。更令张梁欣慰的是,快板艺术,也以另一种形式走进大众视野。

  “这几年,不少学校、公安会找我们编排快板节目,来宣传文明创建、反诈知识。”张梁乐于指导这类节目,在他看来,快板本就是接地气的曲艺,用快板形式来宣传科普,能让快板重新走近大众。

  不止张梁,在日照还活跃着不少各派快板的传承人,他们以热爱为楫,传承快板艺术,以创新为帆,推动快板融入当代生活中。舞台上、校园内、短视频中响起的声声板点儿,也让这门古老的曲艺艺术,焕发出新生活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付三义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