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日照民间曲艺 | ⑤吕剧:户户听杨琴,乡土中滋长的“文艺范儿”

2024-04-16 08:37:31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贾小亿

  编者按:

  星河流转,日月行天。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很多的民间曲艺,他们如沧海遗珠,熠熠生辉。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开启《寻访日照民间曲艺》系列报道,挖掘、展示日照大地上流传至今且丰富多彩的民间曲艺形式,留存文化记忆,助力文化传承。

  海报新闻记者 付三义 贾小亿 王雪雁 日照报道

  “借灯光,我赶忙飞针走线,绱一双新鞋儿好给他穿。实指望找六弟谈谈心事,哪知道他报了名要去支前……”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侯世艾转身踏步,一抬手、一低眉间,吕剧经典形象“李二嫂”便从婉转的戏词中走来。

  这些戏文,侯世艾唱了五十多年,早已烂熟于心。侯世艾出生于戏曲之家,父辈的耳濡目染,让她自小便与传统曲艺结缘。1970年,时年18岁的侯世艾,开始系统学习吕剧。

18岁的侯世艾

  吕剧起源于鲁西北地区,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属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在鼎盛之时可与评剧比肩。由于最初的演出场所多为街头巷尾,受众为街坊邻里,剧目中常有纸糊“毛驴”,这一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带有浓郁山东乡土烙印的地方剧种,经过驴戏、闾戏等姓名变迁,最终名为“吕剧”,并于2006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吕剧以破竹之势在山东各地扩展,一度出现“村村唱吕剧,户户听扬琴”的景象。1970年,日照成立文艺宣传队,作为宣传队主要演出剧种的吕剧,随着一场场演出,在日照的街头巷尾流传开来。

侯世艾年轻时的剧照

  “那时候学戏,哪有录像带啊。我们都是去各个地方‘偷艺’。”侯世艾回忆在剧团排剧的经历,颇为感慨。“我们会提前跟各个剧团沟通好,去看他们的演出。看之前,我们几个人就提前分好工,谁记这一场,谁记那一场,谁唱什么角色,就记什么角色的唱词、动作。”记下来后,众人在返程的绿皮车上,将各自记下的唱词、动作凑到一起,在不断回忆,讨论的过程中,一出出吕剧经典剧目,便跟着这些绿皮车,传播到了日照。

  后来文艺宣传队正式更名为日照吕剧团,吕剧的排演也渐渐步入正轨。侯世艾所在的剧团,将舞台搭到村头、山间。“吕剧就是从乡土里出来的,大家也愿意看,很受欢迎。”剧团演出,需要用推车推着道具,用扁担挑着服装,走上几十里地到乡镇里,搭起台子,扮上角色,再登台亮相。为了演好吕剧,侯世艾和伙伴们“顶着月亮出来练功”,严寒酷暑,都在沙土地里压腿、踢腿、练声,“但没有人叫苦,学戏嘛,要想台上精彩漂亮,就得下苦功夫。”

  那是传统吕剧演遍日照的年代,也是现代吕剧生出血肉的时期。作为剧团里的台柱子,侯世艾在排演传统吕剧的同时,也和剧团同事们一道,排演《驰马镇》《海岛女民兵》《李二嫂改嫁》等现代吕剧。这些取材乡土,富有生活气息的剧目十分叫座,侯世艾说:“吕剧本身就通俗易懂,现代题材的吕剧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会让观众更有亲切感。”

  1985年,剧团体制改革,候世艾因工作需要离开剧团,但对吕剧的热爱丝毫未减,仍继续活跃在舞台上,并出演日照原创大型吕剧《石龙湾》,在全省汇演中获得好评。2000年,侯世艾退休,但她对吕剧的传承故事并未就此止步。退休在家,不少戏迷都主动去找侯世艾学习戏曲,希望她能再次“出山”教授戏曲。面对戏迷们的请求,侯世艾答应下来,开始在闲暇时间到社区或剧团免费教授戏曲。

侯世艾为学员授课

  2016年起,侯世艾应邀到日照市文化馆老年艺术大学授课,教授吕剧、京剧。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她的课堂走出去,进入日照市各个剧团,继续将吕剧剧目带到日照的大街小巷。

  在此期间,侯世艾还参加了老年艺术大学配合“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流动服务。“培养兴趣,传承戏曲,还是应当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认识我们的地方剧种,了解吕剧艺术,对传承来说非常有意义。”

侯世艾带领学员参加演出

  如今侯世艾已过古稀之年,但依然嗓音婉转,身段优美,双目传神。作为老一辈吕剧演员,她从事戏曲事业的五十年间,亲历、见证了日照的吕剧发展从仅有的一个剧团到如今的遍地开花,从乡土中滋养出自身特色,涌现出《毋忘在莒》《先驱·王尽美》等日照自创优秀剧目。

  “我这辈子只做了三件事,就是学戏、唱戏、教戏。”侯世艾说,只要学生需要,她就会一直唱下去,教下去。她也相信,在传统戏曲愈获重视的当下,吕剧必将在日照开出更为繁盛的花。

初审编辑:侯彦平

责任编辑:张丽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