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村志|⑨大沙沟村:“革命摇篮”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4-04-10 15:48:30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郭馨煜

  编者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家乡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闾小巷、乡俗民情记忆深刻,终生难忘。日照有无数名人志士从乡村走出,有无数乡间故事值得珍藏。为此,大众网日照推出《日照村志》系列报道,发掘地方乡土历史文化,展现美丽乡村当代风貌,以达存史、资政、育人之目的。

  海报新闻记者 邹慧 郭馨煜 日照报道

  春和景明,走进大沙沟村,在庄稼、树林之间,一排排民居错落有致,村道四通八达,水泥路穿村而过,俨然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村子于明朝洪武二年秋开始建村,距今约有600多年的历史,村民以李、王、姜三大姓为主。现有村民587户,1687口人,耕地面积2600多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村。

  谈及大沙沟村的过去,大沙沟村党支部委员李为新告诉记者,在新中国成立前,村民除耕种田地以外,兼营手工业、加工业等产业,主要有粉条加工、鞭炮制作、粮食加工等产业,生活比较殷实。“特别是粉条加工和鞭炮制作行业,当时有一个说法是‘要吃好粉条,当属沙沟造’‘古城雷子,沙沟鞭炮’,我们村的第二产业在当时算是日照市数一数二的。”李为新说。

  说起大沙沟村,就不得不提起村子东部的驻跸岭。驻跸岭在日照市北卧龙山脉北侧,是一片连绵而起伏不大的丘陵。在丘陵的四周坡底,被八个自然村环抱,大沙沟村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是日照革命的摇篮。

  驻跸岭,又叫驻兵岭,历来是兵家驻扎之地。驻跸,是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的意思。驻跸岭,相传因唐朝皇帝李世民带兵东征高丽在此暂住而得名,东临黄海,南通日照县城,西、北是莒县、沂水、诸城、藏马(现五莲、胶南地带)四县,但离各县城都较远,显得十分僻静。

  1932年秋,这里“霹雷一声震天响”,中国共产党日照中心县委组织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暴动,如一把巨大的火炬,照亮了黑暗旧中国的北方。

  史料记载,1932年春,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中共日照县委改为中心县委,负责日照、莒县、沂水、诸城四县工作,安哲任中心县委书记。为筹备“日照暴动”,安哲主持中共日照中心县委连续三次召开了党的代表会议,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均在驻跸岭召开。同年10月4日,在第三次全县党员代表会议上,议定了有关暴动的具体事宜,建立了鲁南革命委员会,安哲任总指挥,发动了100多个村庄的农民,建立起45个党支部,建立了以党团员为骨干的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纵队。后于10月13日分南北两路同时发起暴动,历时13天,进行大小战斗30余次,作为当时山东境内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暴动,“日照暴动”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动摇了国民党山东新军阀的统治,在黄海之滨撒下了革命的火种,为日照革命斗争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而驻跸岭的许多故事,深深地烙在日照人民的心中。

  “小时候,我听着老农民、老党员讲述的驻跸岭故事中长大。”李为新告诉记者,最早跟他讲述驻跸岭故事的人,是他的父亲李润生,“我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曾经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奋战华东战场4年、驻守海疆要塞12年。”

  “大沙沟村就在驻跸岭西边,过去的时候森林茂盛,便于隐蔽。1932年的秋天,大家都说驻跸岭东北方向的安家村那里有暴动队伍开枪、打炮了。后来,队伍越过驻跸岭,开到大沙沟村里来,住在村里两、三天。”李为新说,“他们所到之处,抓地主、烧地契、分粮食,得到广大佃户农民的热烈拥护,西南、北方、东北方又连续枪炮声迭起,持续数天。”

  李为新还告诉记者,过去的大沙沟山深林密,抗战时期,因其地理位置隐蔽,大沙沟一带抗战活动风起云涌。“抗日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某战地医院就曾驻扎在村子北部,村民纷纷参与抬担架、救伤员、洗衣服等工作,支援前线,服务后方。”李为新说,“大刀、长矛是他们的主要武器,妇女和老人把生铁锅、犁耙尖砸碎做成土炮的弹药,青壮年们冒着枪林弹雨从土围子的炮眼里冲着敌人开枪、开炮,一直到抗战胜利。”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沙沟村的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在飞速提高,“村村通”道路硬化、“户户通”巷道硬化、农村自来水智能改造、长者食堂……以乡村改造为突破口,大沙沟村全力改善人居环境面貌,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绘就新时代和谐美丽乡村新画卷。

  “2023年,我们成功与日照海泉农业对接,流转土地200余亩,建设一个新型的农业产业园,下一步,我们打算依托这个产业园,能够让村民在自己家门口有份工作,还能学到一定技术,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大沙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克林说。

  如今,一幅幅和美乡村宜居画卷在大沙沟村徐徐展开,一个个承载田园乡愁的和美乡村正在加速推进,一个个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特色乡村正蓄力发展。

初审编辑:侯彦平

责任编辑:曲欣萍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