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付三义
编者按:
星河流转,日月行天。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很多的民间曲艺,他们如沧海遗珠,熠熠生辉。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开启《寻访日照民间曲艺》系列报道,挖掘、展示日照大地上流传至今且丰富多彩的民间曲艺形式,留存文化记忆,助力文化传承。
海报新闻记者 侯彦平 付三义 徐一丹 日照报道
“咚咚咚,锵锵锵……”哪里有锣鼓的声音,哪里就会热闹起来。庆丰锣鼓非遗传承人卜凡文、卜照港、王刚、胡照林、卜现成等五人组成的锣鼓队在几十年来的默契配合下击奏出一阵阵磅礴大气的锣鼓声。
土生土长、日照独有的庆丰锣鼓
卜家庵子村的锣鼓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中期,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村子所处位置靠近万平口,村里有很多农民从事渔民工作,村中渔民每到庄家丰收,冬季渔船休海之际便组织村民敲锣打鼓庆祝一年的丰收,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锣鼓风格。
庆丰锣鼓作为日照独有、且只有在卜家庵子村有的一套锣鼓,以气势磅礴、轻快明亮而闻名。卜家庵子庆丰锣鼓《长流水》曲风轻快明亮,节奏紧凑,时而欢快急凑,时而抑扬顿挫,充分的表达了渔民丰收时无比喜悦与满足的心情。随着对锣鼓艺术不断地摸索与创新,村民在《长流水》的基础上结合戏曲锣鼓等多种曲牌,逐渐衍生出《庆丰锣鼓》(游行锣鼓庆祝丰收),《威风锣鼓》(出行出海),《长胜锣鼓》(胜利归来迎宾曲)等多种演奏曲牌。曲牌中时而引用马蹄点,滚锤等手法表现出村民欢快激动的心情,时而采用空拍,切音等跨越式手法表现出农民对丰收时刻那种神采飞扬骄傲的心情,不同的锣鼓曲牌将渔民不同场景下的期待与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来便是“锣鼓人”
在卜凡文的记忆里,是听着庆丰锣鼓长大的,“我们五个人从光屁股的时候就认识了,我们的爸爸,爷爷也都是锣鼓队的,从我有记忆起便一直接触庆丰锣鼓。”卜凡文说道。每当有迎亲、慰问演出,乃至各个村的锣鼓比赛,都有祖孙三代人的背影,“我的父亲是当时戏班子的掌班,每当父辈出去表演我就在后面跟着,别提多骄傲了。”卜凡文说道。
卜凡文六岁便开始跟随父辈学习庆丰锣鼓,从拿鼓槌的姿势,如何发力,以及节奏的类型,爷爷都严格按照章法教授,出于对锣鼓的热爱,卜凡文一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就开始练习,怕影响邻居就拍桌子练习。“我们十八九就出去迎亲,当时我们五个人就从小一点的活动开始,无论是手锣、鼓、钹还是镲,我们每种乐器都会,不过是侧重不一样,我更擅长打鼓。”卜凡文说道。
锣鼓铿锵启新程
过去讲究艺不外传,是保守技艺传承观念的遗存,对于技艺的传承,也采用父传子、子传孙的世袭单传制度,如今可能要面临失传,卜凡文找到了父亲。父亲将心中默念了成千上万遍的曲谱写了下来。“过去都是口传心授,没有曲谱,我将父亲整理出来的曲谱进行了翻译,让现在的人学起来更容易一些。”卜凡文说道。
恰巧此时,兴业集团成立了100多人威风锣鼓队,想要登门拜访拜师学艺。为了传承下去,卜凡文等人决定义务教授给想学的人,并定期去校园进行授课。如今许多大型赛事活动的开场都有威风锣鼓队的身影,奎山、岚山,许多日照周围的爱好者都慕名而来拜师学艺,卜凡文等人都进行免费教学。“之前有个小伙子天天看我的视频,后来特意找我过来学,现在他可以说敲得非常好了。”卜凡文说道。
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卜凡文等人将庆丰锣鼓成功申请为东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门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又重新焕发出魅力与光彩。“我们三四年前就开始申请非遗,从来源、传承人、曲牌形式、卜家庵子村的地理位置等,这些都需要去准备,一方面是队老祖宗的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后辈能倾听到来自远古传来的声音,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卜凡文说道。
一曲曲轻快明亮的演奏曲牌是庆丰锣鼓的载体,记录着时代发展的文明之根。庆丰锣鼓文化的“种子”,已在东港区扎根、发芽、结果。“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申请市里的非遗,省里的非遗,让更多人知道、了解庆丰锣鼓!”卜凡文说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付三义
“居村书记熊若言,为村争取很多钱。又修渠来又修路,只为村民早致富。放弃优雅好工作,来到合庄帮咱富……”村民写的这首打油诗里提到的熊若言,正是日照市委政研室派驻岚山区高兴镇合庄村“第一书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