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这几年 | ①9年、58320公里、4个村……孙清昱用实干诠释担当、奉献

2023-06-30 09:54:30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付三义

  编者按: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无数“第一书记”奔赴乡村、扎根基层。用坚定的信仰、专业的知识、高远的眼界和优势的资源,助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的发展蝶变。为充分展示日照“第一书记”的风采,七一前后,日照市委组织部、大众网日照联合推出《驻村这几年》系列策划,聚焦日照“第一书记”们扎根基层的酸甜苦辣,展现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精神风貌和实干担当。

  海报新闻记者 侯彦平 郭馨煜 丁怡欣 日照报道

  在五莲县叩官镇小槐树村的村史馆里,陈列着一辆已经布满灰尘的山地自行车:后轮已经被磨平了纹路,左手刹车因频繁使用已老化失灵……正是这辆已经饱经风霜的“老伙计”,在9年的时间里陪伴着它的主人、市科技局派驻“第一书记”孙清昱,跋涉了58320余公里,见证了他给派驻的四个村庄带去的变化,更见证了这位“第一书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实干、担当、奉献。

孙清昱派驻期间使用的自行车

  2014年,在日照市科技局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工作的孙清昱听说要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第一时间报了名。此后9年,他先后担任五莲县叩官镇南回头村、夏家庄村、小槐树村、南岭村驻村“第一书记”。在他的带动下,派驻村庄状况都实现明显好转,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清昱在南岭村派驻

  因村制宜:依据村庄特点定制发展规划

  “每个村有每个村的村情,必须对症下药,不能一个方子治百病。”孙清昱表示,初来乍到,要先从了解村情、掌握村情开始,做到村情烂熟于心才能因村施策因地制宜。

  2014年8月,孙清昱开始了他的驻村工作。据他回忆,初到南回头村时,村里乱搭乱建严重,村庄内外被违建猪圈、鸡棚包围,街上更是污水横流。为此,孙清昱争取了库区移民项目,整修了村内排水沟,还和村两委一起,挨家挨户地走访,引导村民自觉养成捡拾垃圾的习惯,村居环境焕然一新。产业底子也渐渐增厚,针对叩官镇在五莲县东部片区有种植果茶的优势,孙清昱积极争取科技项目资金10万元,在南回头村建设了“五莲县东部片区果茶生产培训基地”,多次邀请专家到培训基地授课,推广科学施肥方法,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孙清昱第一个派驻的村“南回头”村

  2016年,孙清昱在南回头村的任期结束,来到夏家庄村继续驻村。一直以来,夏家庄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村民在获得每年稳定租金收益的同时,还能就近变身领工资的“上班族”。在孙清昱看来,食用菌种植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正符合夏家庄村现有条件。很快,在孙清昱的带动下,夏家庄村引进了食用菌菌种与生产和小国光生产基地2个项目,流转土地200多亩,既增加了村民收入,也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多元。

  小槐树村是孙清昱派驻的第三个村。2018年,面对小槐树村无产业、无积累、人才少的短板,为找到撬动脱贫攻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点,他跟该村书记刘中新齐心协力,探索出了“党支部引领+村集体主导+村民参与”的模式,并在村里成立了“叩官镇龙溪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可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按照每亩地200元至600元不等的价格支付给村民,年底还能领到合作社收益的分红……

小槐树村村民在合作社里“打工”

  2021年,孙清昱又来到了他派驻的第四个村——南岭村。南岭村位于潮白河两畔,属于沙质土壤,非常适合韭菜生长。但种植韭菜最怕的就是蛆虫,很容易造成减产。为了把韭菜种好,孙清昱邀请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吴乃国担任村“科技特派员”,为村庄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2021年,南岭村被评为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2022年,南岭村韭菜被农业农村部再次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成功打响了南岭韭菜品牌。

  淡泊生活、用心工作、用情帮扶

  为了更好解决村民的问题,这位驻村“第一书记”直接“住”进了村里。小槐树村、夏家庄村里依然留着孙清昱派驻时的简易宿舍:普通的民房里,只有一张简易的床,铺着单薄的被褥,简陋中甚至透露出寒酸。

  孙清昱自嘲,自己至今还不会开车,索性不学了,9年时间里,他就是骑着那辆自行车来回穿梭于市区和各个驻村,以及驻村中的每家每户。“头上有汗,脚上有泥”成为孙清昱最真实的样貌。

  “书记对吃、住一点要求没有,经常就是对付、糊弄……”提到孙清昱,南岭村村民张宏祥动容地说道:“孙书记工作实在,为人又吃苦耐劳,一点架子都没有。他吃住都在村里,但一次都没去村民家吃饭,经常就是买袋方便面、花生米对付下,不讲究这些……”

  住不讲究,吃不讲究,出行不讲究,但在工作上,孙清昱特别“讲究”。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第一书记工作日记”,这里边密密麻麻记录了他驻村的点点滴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摞又一摞的日记本堆积如山,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对大家有益的事,孙清昱总是想尽办法,一件一件推进,一件一件落实。

孙清昱的工作日记

  心似长堤柳,千丝又万丝。2020年疫情发生后,孙清昱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放弃休息时间,到村与村干部和志愿者一起进行疫情防控,带头捐赠抗疫钱款1000元;2021年冬,持续降雪、降温,孙清昱的办公室即便开着空调也只有14℃。他顶风冒雪,第一时间踩着湿滑的道路挨家挨户查看雪情,帮助身体不好的独居老人扫清门前积雪……

  如今,在四个派驻村,看到更多的是村民脸上的笑容,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孙书记来啦”的招呼。“‘第一书记’是真为咱老百姓办事的!”对孙清昱的付出,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下暴雪时,孙清昱帮助孤寡老人清理积雪。(孙清昱提供)

  “驻村,就得给老百姓办出点事!”

  回望这九年四地的驻村时光,孙清昱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字——“值”。从城市到乡村,不仅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工作内容也更加复杂,但孙清昱全心全意为村民办事,从不叫苦叫累。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农民很有感情。组织安排我驻村,我就得给老百姓办出点事儿,对得起大家的期望!”因为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孙清昱的初心就是希望为乡村振兴献微薄之力。于是,白天的他不是泡在田间地头,就是奔走在争取资金和项目的路上,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第一书记”的“第一”是实干第一,担当第一。

孙清昱驻村期间帮助农户干农活

  为了这份初心,58岁的他还在继续。谈到今后的驻村工作,孙清昱浅笑着说:“我已经将近退休年龄,但我的心还在岗位上,心心念念的还是让驻村发展得更好。只要组织需要我,我就会坚守好最后一班岗,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手记:

  孙清昱派驻的第一个村子名叫“南回头”,他开玩笑道,南回头南回头,走上派驻这条路真的就“难回头”了!

  对孙清昱来说,“难回头”并不是没有选择,只是因为心里有牵挂,实在无法割舍。否则,他也不会在第二届派驻结束、组织调他回城里、但叩官党委一再挽留“要人”时,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派驻。

  从农村中走来,又回到农村,孙清昱带着满腔真情,用脚踏实地的努力和汗水,用自己全部的智慧、谋略和眼光,带着组织上给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真正实现了儿时“让老百姓活的好一点”的梦想。

  他所派驻的四个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也从49岁的正当年“熬”成了头发花白的“老头”,但他想着,如果组织有需要,哪怕自己快退休了,还想再干下去。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因为有情有义“难回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付三义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