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辈丨②抬过伤兵、埋过地雷……日照96岁老兵言传身教传承淳朴家风

2023-06-18 11:50:30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付三义

  编者按:

  山水有来路,早晚复相逢。我们沿着父辈的足迹一路走来,遇见大河奔涌,感知长风浩荡。回望来时路,哪怕已立于群峰之上,父亲才是我们人生最初的那座高山。即日起,大众网日照推出《我们的父辈》系列策划,听父辈讲述过去的故事,在代代传承中感受良好家风的精神力量。

  海报新闻记者 侯彦平 郭馨煜 丁怡欣 日照报道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兵,也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共产党员……”6月13日,走进张善恩的家,海报新闻记者见到了他的老兵父亲——今年96岁的张茂兰。得知记者到来,前段时间受伤导致行动不便的张茂兰,艰难又倔强地拄着拐,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客厅。虽然腿脚不便,但老人精神矍铄。

  1947年4月,20岁的张茂兰毅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于1949年4月入党。“当时我们参加郯城战役,印象最深的是,要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张茂兰说,因为时局紧张,几天几夜地奔波辗转是常事。因为连续作战太过于辛苦,有的战友走着走着就闭上眼,一个不小心就会摔到路边沟里。

  当时张茂兰的任务是救助伤员,为了给伤员争取救治时间,只要抬起担架,他总是最大限度地保证担架平稳,然后冒着枪林弹雨一路小跑奔向后方。因为在战场上舍生忘死救助伤员的英勇表现,张茂兰荣立二等功。

  张茂兰介绍,在滨海爆炸队时,他主要负责埋地雷。“我们直接冲到敌人的炮楼前近距离作战,每天不停地埋地雷,稍有不慎,就会被飞射的弹片击中,一次次的胜利都是战友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张茂兰稍显颤抖地说道,身旁不断有战友倒下,能活下来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1955年,张茂兰复员退伍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投身地方生产建设。虽然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可张茂兰从没有过怨言,也没有向政府提过要求。1958年,因家乡建设需要,张茂兰和其他人到东北地区长白山伐树。

  “当时听说那边环境恶劣,山上气温零下三四十度。”张茂兰说道,在乘坐了四天四夜的车和船后,他们终于抵达了长白山。“那边冷的出奇,晚上都不敢上厕所,一天下来脚都是麻的。”

  回到日照后,张茂兰挖过石棉,当过保管。因为经历过生死,张茂兰对生活的态度是极其朴素、淡泊的。与妻子结婚后,养育了一儿两女。

  不知不觉间,近一个世纪的时光过去了,在子女的眼中,这位96岁的退伍老兵和其他老年人没什么区别,他的心态特别好,从不与人争论。

  “小时候父亲不经常在家,我们相处的时间不多,但他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挑食不想吃饭扔了筷子,他大发雷霆,还动手打了我……”张善恩说道。

  张茂兰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孩子们。“他经常教育我们要正直善良、踏实工作,要少说多做,凭本事凭力气挣钱!”张茂兰的儿媳妇孙秀华告诉记者,公公对子女的教育很严格,所以家风一直很好。

  “大概是1989年的时候,我们的生意很忙,经常从外地进海货,一进就是好几千斤,我公公当时六十多岁了,依然风雨无阻地帮忙卸货。下雨天路也不好走,他就推着小车一点一点地运,再去市场上推销。”孙秀华说,公公虽然沉默寡言,但一直是实干付出、任劳任怨。

  “现在是多么好的社会,几百年以来都没有这么好的社会……”采访临近尾声,张茂兰语重心长地感叹。

  时代在变,但红色基因的底色永远不变。张茂兰在战争时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经历,化作淡然处事、脚踏实地的精神财富代代传承,在时间的长河里历久弥新,不断激励子孙后代勤奋做事,踏实做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付三义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