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日照民间曲艺|①日照“满江红”:敲杯击碗谱写大气磅礴,国家级非遗源远流长

2023-02-07 10:10:30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付三义

  编者按:

  星河流转,日月行天。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很多的民间曲艺,他们如沧海遗珠,熠熠生辉。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开启《寻访日照民间曲艺》系列报道,挖掘、展示日照大地上流传至今且丰富多彩的民间曲艺形式,留存文化记忆,助力文化传承。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侯彦平 付三义 见习记者 徐一丹 丁怡欣 日照报道

  “春去夏过秋到冬又来,天长日久水仙花又开……”在石臼街道的综合文体站的一间书房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贺娟林正轻声演唱《满江红·四盼》,手中虽没有碗筷作伴奏乐器,但这首《四盼》贺娟林已经唱了成千上万遍,曲调节奏早已铭记在心。

  左手作拿盘状,右手作敲击状,贺娟林一字一句娓娓道来。其旋律委婉轻柔、节奏徐缓平实,很快,海报新闻记者就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

  何为满江红?

  此“满江红”非彼“满江红”,作为鲁南五大调之首的“满江红”,因其曲调优美细腻,古雅抒情,素有“细曲”“雅歌”之称。据贺娟林的徒弟王洪亮回忆,传说中渔民出海的时候迎着太阳,海面被太阳照得一片红,迎着一片“满江红”乘风破浪,故因此得名。据贺娟林回忆,跑大船的父辈们每次出海回来后都会庆祝丰收,晚上吃饭聊到兴起时,就地取材,抓起盅、盘和筷子就唱,其乐融融。

  据了解,1683年,海运渐开,商贾骈至,清光绪年间,商业愈加繁荣。日照渔民靠捕鱼和海运为生,船上渔民大多以本家成员为主。当地渔民结伴驾船做海上生意,北至青岛,南到上海,船在海上漂泊数日,停靠点为北方码头,江南河畔的黄浦江、吴淞口等处,到了夜晚,亲朋好友、生意伙伴,在船上挂起灯笼,饮酒消遣,不免吟歌助兴。

  “满江红”正是在渔船上传唱下来的。是清末随着两城、石臼、涛雒等沿海一带的海上交通和海上贸易由江南传入日照,并受当地文化、民俗等影响,逐渐形成的一种独具地域风格的民歌演唱形式。

  “那个时候小也听不懂歌词,就是觉得旋律非常好听,听多了就会了!”贺娟林回忆道,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己14岁时就开始登台演出,“我就会唱歌,我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了‘满江红’。”贺娟林坚定的说道。唱了六十多年如今已年过古稀的贺娟林,说起“满江红”时依旧神采奕奕。

  传承人倾尽一生,将“满江红”带向全国

  2006年,“满江红”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那以后,贺娟林、王洪亮及王丙兰(贺娟林徒弟)不停地到处演出。“你得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满江红’。”贺娟林说道。2013年,贺娟林组织成立了日照市满江红艺术团,每周约定在石臼街道文体活动中心进行排练。

  贺娟林表示:“只要想学的就可以来学,我们都不惜余力地去教”。师徒传承是“满江红”最主要的传承方式。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代代相传,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音乐特征。将满江红爱好者组建成艺术团后,贺娟林不断带领大家参加省、市、区的各种比赛和文艺汇演。

  2019年7月2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以“乡音·乡情·乡愁”为主题的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在云南开幕。日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鲁南五大调《满江红·四盼》是山东省唯一一个入选的节目。

  贺娟林作为参演的1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带着她的弟子王丙兰等8人在云南楚雄桃源湖公园月亮广场参加演出。优美动听的唱腔、原汁原味的演绎,以及手持盘碗和酒盅的独特伴奏方式,一举惊艳众人,获得观众阵阵喝彩和热烈掌声。当日,央广网还以《鲁南五大调<满江红·四盼>倾情献唱楚雄》为题重点报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非遗传承“声声”不息!

  “满江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轻人却鲜有人知。“小时候村里经常演‘满江红’,有李克山,李克堂等人,很多年了,现在演的少了,老一辈唱的人大多已经不在了。”村民韩瑞娥惋惜道。“满江红”有四代传承人,第一代刘克山,第二代刘克堂,第三代贺娟林,第四代王丙兰。尽管在传承中遇到种种困难,却从未放弃,传承至今。

  贺娟林清楚地认识到,传承要从娃娃抓起,“满江红”进校园成为了传承的重要一环。贺娟林和王洪亮走进校园,对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日照港第一小学进行传习。“‘满江红’在港一小作为校本课程已经开设了七八年了,在学校培养的孩子都可以演出了,我孙女都会唱嘞!”贺娟林欣慰的笑道,并打开了手机,视频中孙女唱得十分传神,有模有样地打着“盅”。

  “接下来要看娃娃们了,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满江红’,将优秀的文化与音乐继续传承下去。”贺娟林坚定地说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付三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