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拥有绵长的快乐

2015年03月17日 10:20作者:来源:大众网

  父母对孩子都有自己的期望。这种期望既反映了父母对社会要求的理解,也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考虑。如果您是家长,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10年前,身为家长的连子波先生在女儿3岁的时候写下了相关的思考。10年后,女儿已经成长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让连子波觉得欣慰的是,孩子正像他期望的那样在成长。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他的育儿观,希望对家长朋友们有所启发。   

  讲述:连子波(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    

  喜欢唱歌未必要成歌唱家   

  希望自己的小孩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在家庭教育里对小孩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回顾和观照我自己和周围的一些朋友的成长历程,我有一种警惕:   

  为什么我们的理想总在少年时显得那么伟大却在长大后变得渺小?为什么孩提时代的我们眼光可以穿越宇宙,而在长大后却只能低着头看着我们的脚尖?

  为什么少年时我们背着手站在父母师长面前,豪迈地说着自己的理想,而长大后变得嗫嗫无言,甚至羞于提起?我们的理想为什么就变质了?为什么我们越长大越活 得没有信念?   

  什么才是我们的理想?为什么我们的目标越大,就越容易放弃?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有一个更切合我们内心需要的理想?我们往往因为自己的理想不够大而 羞愧,为什么我们喜欢当一个医生却为自己的理想不是“白衣天使”而羞愧,我们喜欢当一个工人却为我们的理想不是“工程师”而悲哀,我们喜欢唱歌却一定要说 “我要当一个歌唱家”?   

  原因很简单:我们受到的教育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教育。我们历来都被鼓励着、引导着去成为一个卓越的人,成为一个有杰出成就的人,成为一个没有 任何缺点的人。我们在未来的生活里必须成为“英雄”,成为“精英”,家长和老师的意思是说,我们都是“上帝的选民”,我们不是一颗普通的粮食,我们是精挑 细选出来的 “种子”。因为是 “上帝的选民”,我们就必须背负许多责任上路,人生不能有些许的差错;因为是“种子”,所以我们就一定要长成参天大树,以致畸形生长。   

  大部分人只是社会螺丝钉   

  其实在生活里,大部分的人都只能成为普通的人,这是自然规律,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大部分人也都只是社会的螺丝钉,在社会这个大机器里发挥着自 己应有的作用,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机器的核心部件。衡量一个人的人生是不是有意义,不应该将他(她)能不能成为“核心部件”作为标准,而应该将他 (她)的人生对社会是不是有用、其人生是不是快乐作为标准。   

  当然,“有用”有层次上的区别。如果我的小孩能有一颗敏感而精致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快乐,不危害社会,她的成长就大致达到我的目标;如果她能对 社会有更大的作用,我当然会更加高兴。但有一个前提,她不是以损害或牺牲自己的人生快乐和生命为价值的。而如果,在这种对社会的服务里,她个人自愿损害或 牺牲自己的人生快乐和生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她自己可以从中在精神上得到最大的满足和回报,也就是说她有自己的信仰。   

  信仰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盲目的意志,只要是有益于社会的,我不想妨碍我小孩的信仰自由。有了信仰,或许可以说她确实是社会的“英雄”,这和“英雄主义”教育所要求去做的“英雄”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自愿的,后者则是他者强加或引诱的——— 这是对个体生命的不尊重。   

  基于以上定位,对小孩的家庭教育就显现出了一种温和、宽容的面貌。如果要使小孩成为社会精英,必然要给小孩过多的生命负担,使练琴成为“过级” 的附庸。参加一个娱乐活动成为争夺名次的“比赛”,也必然要丢失非常多的快乐,比如牺牲游戏的时间、去野外感受和风吹拂的时间、亲子间没有任何目的的纯粹 的聊天……   

  一起看街头广告也是教育   

  其实,人生的很多快乐是在无所事事之中的,当我有一搭无一搭地和小孩聊天的时候,我觉得我的生命和她的生命贴得特别紧,那种轻松的气氛几乎就是 上天的馈赠,生命在这一段闲暇里的密度比任何时候都要大得多。这其实也是一种教育,让孩子去明白人与人的真诚交往是快乐而有意义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庞远栋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

热点图片

>进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