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房子
来源:新华教育 作者:周熙 2014-05-07 14:13:00
——纪念父母从教四十周年暨金婚五十周年
作者:周熙
凡是听过父母人生故事的人,没有不敬佩的,尤其是听到父母五十岁时,放弃在西北支教二十多年的稳定生活,回到温州故乡,白手起家,至今七十六岁,老两口还在与房子没完,堪称一绝。
立锥之地
终于赶上沿海城市开放,冻结多年的户口松动了。因为父亲身体缘故,母亲的思乡情结异常浓厚,到了不顾一切的状态。结果就是,全家人回到故乡,只有一间办公室暂时借住,门前门后都是学生,没有一点自由家居的生活氛围。
为此,母亲想到买一块地皮自己盖房。父亲说疯了,别说身体不好,就连首付都没有,加上亲戚们的担忧,母亲背水一战。但她励志改变生存环境,再次创业的心,无人能挡。有生以来第一次,重心不稳的母亲,开始学骑车,准备孤身奋战。母亲拿出了所有的看家本事,教课之余,开始接收毛活、剪裁、套口,经常为赶一单急活,彻夜不睡、挑灯夜战,次日,八节课还等着,下课后又骑单车送货,赶上雨天,从自行车上摔下来,泥人一样。
母亲的精神和毅力,让父亲心软了,没多久也全身心地投入进来,包括在家的两个妹妹,也被无言地带动起来,一起帮衬着母亲,我在北京也急得到处筹钱,全家人合力开始创业,加上亲友们的资金周转,父母终于买下了这辈子第一块署名个人的地产。
之后的几年,有点钱就盖一层,母亲亲自挂帅,赶上雨天抢工,烟酒款待着,哄着师傅们添砖加瓦,然后再和父亲一点点刷墙、磨地、打木工、盘炉灶……
就这样,当四层小楼矗立在江南的小河湾边,父母站在微风习习、花香阵阵的大凉台,望着河对岸的桨声灯影,迎接着儿孙们的欢聚,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所有人的敬佩中,父母感慨万千,多年的辛劳,都得到了温暖的安慰。
安居乐业
真是幸运,在盖好自己的房子,退休后搬出小办公室,自由自在生活的时候,没想到父亲因北师大正科出身、主动支教、一生教学,全区教师分房综合排名进入前十,顺应中央尊师重教的政策,分到了平生做梦都不敢想的,一套大三居单元房!
父亲是典型的教书先生,白净腼腆本分,一辈子从来不会争抢,虽然毕业分到教育部,却响应号召支边,坚持教学一线,尤其是恢复高考以后,连续八年毕业班,骄傲地送走了一批批大学生,直到累倒、病倒在讲台上,还在给我们上最后一堂数学课,平静地跟我们告别。同学们每每回忆到此,都充满敬意。
因此,家里的经济,总是母亲在费尽心思地琢磨,父亲也总是感到亏欠母亲。没想到的是,退居二线十年后,竟然天上掉下来一套大房子,这对本分一生、奉献一生的父亲来说,无疑是对他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也是回馈母亲最好的礼物。一生教学的默默耕耘,所有职业的艰辛,在搬进这套窗明几净的漂亮房子时,都得到了圆满的报答。可想而知,父母发自内心的欣喜。此年,父母已六十有余。
不服老的父母,开始大动干戈,置办了全套新家具,像布置新房,在我看来,果真就是人生第二春,满处充溢着甜蜜。一生节俭的父母,花了一万元,买了全家有史以来最大的液晶电视,不要女儿们的任何赞助,硬气地花着老两口自己挣来的钱。母亲还特意请画家画了一幅梅花,悬挂在大厅正中央,特别要求题上:“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幸福的晚年不过如此,安居在自己温暖的家中,一边消遣着毛活,织着儿孙们根本不再需要的毛衣毛裤,一边老两口美美地看着电视,听着“百家讲坛”、“养生堂”,神游古今中外、世界各地,接听着恭喜的电话和儿孙们远方的问候。
落叶归根
人生如潮水,一浪高过一浪。在这样幸福的晚年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早年被没收的外公的房子,清朝祖上留下的几进院落的古屋,因为保存完好,早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挂牌对外开放了。为了更好地落实相关政策,也为了老屋焕发青春,与南雁荡山景点一条龙旅游开发,当地政府拨款几百万开始修缮“顺溪古屋”,同时,把后院九间房子归还给母亲家。
年过七十的母亲,激动万分、思绪万千。八岁前住过的这个大院子,和两位奶奶、父母、八个兄弟姊妹,当年快乐生活的场景,一股脑地涌现。因为是顺溪著名的古建筑,宋美龄创办的保育院,曾经为了躲避日军围剿,搬迁到母亲家住过两年,因此有了音乐教室,有了很多小朋友,八岁前的母亲,在这里曾有过幸福的童年,伴随着音乐长大。
只是当时一些过头的做法,让外公失去性命,年仅四十守寡的外婆,为了生计,带着一家老少,乘着一叶扁舟漂到温州。从此,八岁以后的母亲,开始了艰难自立的一生,历经坎坷,也因此磨砺了一身的本领,才有了今天,荣归故里,难以名状的心绪。
此时,应该安度晚年的父母,面对老屋,无法抑制内心的波澜,又开始了全身心地投入,第三次重建自己的家园。截然不同的是,再不是为了生存,也不为安居,仅仅是精神上的回归和怀旧。他们要用尽最后的力气,回忆和寻找自己的童年时光,要和全家人、一生的朋友们一起,重聚在自己的古屋。亲戚们和儿女们都说,别这样辛苦了,一把年纪,享享福吧。但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父母,亲手装点这间自己的老屋,算什么辛苦呢,在我理解,也许是一种珍贵的沉浸。
在青山绿水之间,在充满记忆的古屋中,年迈的父母,不急不躁,每天一起配合着做个脸盆架、搭个木火灶台,依旧是母亲出想法,父亲随着母亲丰富的想象力团团转,不达标,依然会被数落,急了,父亲也会罢工示威。他们就这样默契地忙碌着、相伴着,一生无法停歇。
也许,这就是他们幸福的方式,注入全部情感,将一个个冰冷的房子变成自己温暖的家园,从而释放出他们全部的智慧和热情,追寻着家族的梦想和荣光。
作为儿女,只能用这些微不足道的文字,拙笨地记录他们丰富的一生,并欣然看到他们终于可以落叶归根,成全了幸福的晚年。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cissy6688
责任编辑:庄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