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之讨论篇·还孩子自由成长的天空 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 2014-05-07 14:13:00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起点,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教育。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孩子们学习环境越来越好,家长的期盼越来越高,家庭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家庭应该给孩子营造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在子女教育中,家长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家庭教育的目标、方式应该是什么?
“我唯一的错误就是逼你考上大学,你就这么不满?”
“你很伟大,但是你不能逼我,我的想法你不能逼我……”
晚餐不得不在尴尬中提前结束。离开前,苏晓梅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切下两块生日蛋糕,便转身与同学回了寝室。父亲苏以彬没有想到,自己为女儿准备的17岁生日晚宴,会以自己与女儿的争吵结束。
从苏晓梅5岁上学开始,12年间,父女俩的冲突从未断过。冲突的原因都是父亲对女儿的“管教”,这种“管教”一度让女儿逆反厌学。苏以彬12年陪读,3次举家随迁,最后索性与女儿一同学习、高考、上大学,父女考进同一所大学同读。苏以彬被网友称为“男版孟母”。
“我本来是想和女儿读一个专业,但女儿坚决不想跟我在同一个班。没办法,我只好转到营销与策划专业。”苏以彬很无奈。而在苏晓梅看来,“亲情也需要距离,他24小时不离开我,我真的要崩溃了”。 》》详细
……………………………………………………
……………………………………………………
中国教育报《父女间的“教育战争”》、《考100分才是有出息?》报道引发微信网友共鸣,千余网友建议——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却难倒了不少家长。近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两个家庭教育的故事,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父亲苏以彬12年陪读,与女儿经常起冲突。第二个故事讲述的是,童年的卢十四因为没有考到过100分,从未得到过父母的正面鼓励。
这两个故事,在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平台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共鸣和热烈讨论,千余名网友发表看法,或吐露心声,或分析原因,或提出建议,充满了对孩子的关切和对家庭教育、中国教育的期盼。
不当的家庭教育,让自卑感如影随形、相伴一生
苏晓梅和卢十四的童年遭遇,引起了网友们强烈共鸣。网友纷纷表示,这样的案例尽管有些极端,但很典型,很多网友小时候就曾经历过类似的教育。
网友“@小红”在微信公众平台讲述了与童年卢十四相似的故事:“7岁时,我在老家复式班里读一年级,考试没超过20分。8岁随父亲到镇上完小上二年级,第一个期末考了80分。我拿着试卷跑到父亲面前,心里有着从未体验过的快乐,但父亲表情平静,对我的兴奋没有任何回应。从此以后,每个学期拿回奖状的我也变得特别平静,直到今天,研究生马上毕业了,我依然是那个平静的自己,准确地说是自卑的自己。”
网友“@美女”、“@热爱生活”不约而同地表示自己小时候也遭遇过跟卢十四一样的教育,而这种教育所造成的苦果是:从少年到青年,乃至到中年如影随形、不时浮现的自卑感。“@美女”说:“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得到认可,活得很郁闷。”“@热爱生活”则充满期待地表示:“我深深知道这是一种另类的爱,但是这需要孩子用一生去疗伤。父母的爱呀,能不能把你的期望包上一层糖衣,让孩子充满欣喜地咽下。”网友“@田艳”有着与苏晓梅类似的经历,她从小也是在爸爸的高压之下长大的。为了躲避这种畸形的父爱,“@田艳”逃到很远的地方上高中。“那脱离管教的3年也是我叛逆厌学的3年,最后也只考了个三本。直到大学我才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反而努力学习,考上了一所名校的研究生。”
网友们纷纷表示,“中国的孩子就是累”,而这些累,“都是最爱的父母给他们的”。因为不当的家庭教育,因为这种“中国式的爱”,很多孩子过早地体会到一种跟别人家孩子竞争比较的挫败感、自卑感,丧失了童年的乐趣,也丧失了激发自身潜能的机会。
责任编辑:庄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