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轶:3岁体操网红教给我们什么
来源:人民网-体育频道 2016-03-29 08:46:00
最近,一则“3岁萌娃酷爱体操成网红”的新闻走红网络。来自美国德州的Emma因为走路不稳,被父母送去体操俱乐部锻炼平衡性,没想到小姑娘对体操“一见倾心”,每天沉迷于各种劈叉倒立。短短一段时间,无论是平衡木上的后空翻,还是高低杠上的旋转,都做得有模有样。当她被问到“练体操不害怕摔倒吗?”Emma的回答是:我喜欢,所以不害怕。
在许多国人眼中,体操往往与“冠军梦”捆绑在一起,选择体操意味着艰苦的训练、伤病的代价,而体操的开展范围也基本局限于专业队。而在美国,遍布着几千家业余体操俱乐部,体操就如同钢琴、绘画一样,成为培养孩子业余爱好的一个重要选项。大多数送孩子学体操的家长,初衷都与Emma的父母一样,只不过想让孩子锻炼身体、结识朋友。因兴趣而选择,继而享受运动,是美国体操少年的常态。
如果以竞技水平衡量,中美两国都属于体操强国,奥运会、世锦赛的较量堪称伯仲之间。但“为什么而出发”与培养模式的差别,却使得体操被赋予不同的价值。有一位体操奥运冠军曾对比,美国练体操的孩子在训练中哭了,家长说再哭就不让练了,孩子立刻停止哭泣。而对于中国孩子来说,高强度、长时间的训练压力下,“不练”或许是难得的喘息。正因如此,体操在国内变成“少数人的游戏”——目前全国注册的体操选手不足3000人,基层体校普遍招生艰难。
在很长一段时期,依靠“高精尖”的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竞技体育人才。体操、跳水、射击等难以市场化的运动项目,也依托于国家资源获得了发展空间。但随着中国体育的转型,困守于专业队的模式,不仅导致“金字塔基”日趋薄弱,更因缺少校园和社会的支持而失去活力。相形之下,美国目前体操人口已达500多万,民众参与“反哺”竞技体育,盘活的是整个体操生态。
稍感宽慰的是,我国体育部门已然意识到这种差距,近几年从开展“体操进校园”,到推广社会化俱乐部,无不在探索体操发展的新路径。尽管有业内人士称“搭建起一个新体制或将需要20年”,但作为扩大体操人口的基础工程,这条路无法速成。相比于仿照美国的俱乐部模式,中国体操更应移植“快乐体操”的理念。这种“快乐”,意味着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有所创新,以激发兴趣、强健体魄为核心,跳出以往竞技选拔、苦练成材的窠臼。比如,有的地区推广“大体操”概念,融入健美操、啦啦操等非奥项目,就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尝试。
一项体育运动的魅力,不止局限于竞技场,普通人能够参与并且喜爱的,才有不竭的生命力。美国小姑娘Emma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体操的“接地气”,而不再是“苦大仇深”的刻板印象。当更多国内小朋友有机会感受体操最纯粹的快乐,不在乎站不站上领奖台,中国体操也就有了澎湃的元气。
责任编辑: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