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 大众网主站 | 广告服务 | 投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

卫报:火箭尝世锦赛决赛首败 旷世天才如何应对

来源:搜狐体育    作者:Daniel   2014-05-16 09:24:00

  文 / Daniel Harris

  《卫报》原题:《So how will Ronnie O'Sullivan react to his first world final loss at the Crucible?》

  生活中很少有绝不令人失望的东西,但世界斯诺克锦标赛是其中一件。主要是因为它不变的天性:熟悉而能够预知的节奏保证唤起人们的激情,引人入胜而令人欲罢不能——犹如密室吸烟。

  解说员们是制造这些感觉的核心人物,尤其是在他们在使用那些老词的时候。一次又一次,他们震惊那些“知识渊博的克鲁斯堡观众”,避开那些“无情的中袋”并且提醒“一张球台的阶段”来制造张力。其他经常用在球员身上的还包括“当今他们如此出色,只需要一个机会来拿下一局”,以及他们在对手打出一杆好球或者晕下一颗球后“轻敲球台以示赞赏”、“举手表示并非故意”。

  但只有罗尼·奥沙利文——“斯诺克史上”、“拿着球杆的”、“饱受折磨的天才”以及“最具天赋的球员”,拥有一系列仅用来描述他的词语集。因为,即使斯诺克固然有其引人入胜之处,但欣赏他的比赛却无出其右。最明显的是风格与流畅性,从概念上说,这种优秀的可能性令人生疑。斯蒂芬·亨德利的优秀可以解释为,努力与专注之下让他不易犯错误并且不发生心理波动,但奥沙利文完全是技艺的产物,他唯一的弱点是无法处理好自己的能力。

  在他的自传《奔跑》中,奥沙利文描述说“这项运动令我如此憎恶以至于无法直视一根球杆;这项运动是我一生所爱”,这并不难令人同情。打斯诺克是一种残酷、孤独和乏味的存在,他被打球以外的生活所动难道不合情理吗?然而,纵使恨意横生,爱却存续。奥沙利文早在1992年转入职业,花了9年时间才第一次赢下世界冠军——这比所有人预想的都要久。2004年第二次夺冠时他可能打出了最棒的斯诺克,然后在2008年前经历一阵低谷,2012年前再次遭受低迷。在第四次夺冠后他退役了,恰逢其时地回归拿到第五次,重新找到平衡,看起来准备再拿几次。

  完美的运动员很少见:莱昂内尔·梅西在高度上没什么用武之地;罗杰·费德勒在土场上打不赢拉斐尔·纳达尔;谢恩·沃恩在印度打得很糟糕。在另一方面,与前述完全相反,奥沙利文并没有明显的弱点;面对一个有难度的角度,他可以用左手轻易化解。或者,换句话说,他在技术或战术等任何方面都能与这项运动的顶尖水准匹敌——一台有灵魂的机器。

  直到本月输给马克·塞尔比,奥沙利文从来没在世锦赛决赛输过球。他优势最小的胜利是第一次——赢约翰·希金斯4局——后来的分差是10局、10局、7局和6局。但随后,对阵马克·塞尔比,他不但被击败且被击溃,明白无误。

  “谁是最伟大的?”,这是所有体育项目中最美丽而古老的争论。但在斯诺克中,没有唯一的答案。但依据奥沙利文的实力与成就来衡量则有失公允。他打球的方式如此浑然天成以致感人至深,如此发自内心以致令人不安,如此才华横溢以致振奋人心;像绝大多数感人的艺术品,其吸引力延伸超越了美学标准。欣赏他的表演即是被矛盾的生命体所吸引,这些矛盾与我们同在:信心与偏执,乐与痛,虚与实。而现在,他第一次在世锦赛决赛被击败,并不是被他本人而是被他的对手,我们等待一个新的兴奋点:他将如何应对?

  (编译 / 狸猫)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王仕瑞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