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晖:为致富让孩子踢球想法错误 我们多少梅西被埋没
来源:东方体育日报 作者: 2014-04-21 19:07:00
4月19日下午,伴随着2014可口可乐杯东方体育日报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杯赛开幕,2014年上海市青少年足球发展论坛也在上海大学体育馆的新闻中心内顺利举行,此次论坛邀请到上海申鑫[微博]队主教练成耀东、上海绿地申花[微博]梯队主教练谢晖[微博]、向阳小学校长洪雨露一齐参加,几位嘉宾共同探讨了青少年足球、校园足球在上海和全国的发展现状,并对比世界足球高水平国家校园足球发展体系,指出中国足球应该汲取的经验。
首席记者 沈坤彧
作为这次论坛的嘉宾之一,最近刚刚成为并入申花的幸运星主帅的谢晖也对于青少年足球在中国的开展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谢晖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中国的校园足球系统和球员的专业培养系统是脱节的。“这个系统和全运会的专业培养系统是两个系统,我们这两个系统从来都是不接轨的,从来在中国是不接轨的。就是你10岁送到我这个系统,才是有可能成为一个足球运动员。但是在另外一个系统里面,我们从来没有,一个先例都没有。我们这两个系统什么时候接轨,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谢晖说,“说白了,我们有多少梅西是被埋没的?我一直说,踢球不是你拿一个球,扔在一个平的草皮上,然后很多人一起踢,这就叫踢球了。踢球是你要有专业的指导,时间其实并不是最主要的,而是要有效率的时间。在德国的经验就是一直到15岁,U15每星期要从事多少时间的训练呢?这个数字是很可怕的。他们在那边算出来,只有4个小时。就是礼拜二、礼拜三、礼拜五训练,礼拜天比赛。一个礼拜三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间是70分钟。这个系统就接上了,我们学校里有没有这4个小时,有没有专业的教练让这个系统和我们所说的那个系统连接起来。现在我们说的两件事情是完全没有接轨的,我们的问题是怎么把它们接轨。”
家长缺失对足球的认同感
发展青少年足球,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谢晖认为,中国家长对于足球缺乏认同感,是目前很严重的问题。一部分家长要求孩子以读书为重,而另一部分家长即使支持孩子踢球也是为了让他们靠足球致富,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你要送一个8岁的孩子每个星期去踢球或者比赛,这是你家长的责任心。就是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你对体育是个什么看法?我们从来没有把体育放在前面过,我们一直认为,以前科举啊什么的,这些是最重要的,体育永远是最后面的。这种文化是很长时间形成的,这种意识在短时间内要改变是困难的。”但他也提到,现在已经有一些地方,家长的观念在渐渐发生转变。“我觉得现在特别是像上海、广州、北京这样的城市——因为我现在也在搞一个青少年足球培训的体系——我感觉到越是开过眼界的,见过市面的那些家长,他越有这样一个向心力,他会礼拜天陪着孩子来参加一场比赛。如果一个家长想让孩子赚钱去成就他一种变富的愿望,如果我们球员的家长是这样的话,那么青少年足球是没有前途的。”
“足球本身它就是一个教育,它让你学会培养抗压抗挫折的能力。你有输你有赢,你要尊重对手,你要尊重你的队友……所有一切一切的礼仪都在里面。所以足球为什么现在地位这么高,它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运动,而是里面包含着很多大于体育的东西,它是一项意义很宽泛的运动,所以越来越多地在世界各地开展起来。像日本,像欧洲很多联赛,它完全是因为基层搞得好。也是因为他们小孩的家长的认同,这种认同感我觉得是我们现在最缺失的。”
搭起框架 立好规则
在谈到如何缩小与国外差距的时候,谢晖说,应该先把框架搭起来,就像校园足球联盟,一周一赛要坚持。“我现在碰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是,在U19这个年龄段,我和一些队员去交流的时候,我感觉他们对一周一赛是没有概念的。因为他们从小,从10岁开始一直到现在为止,他经历的都是赛会制。就是差不多两个礼拜打个七八场球,隔天打一场,我上个礼拜参加俱乐部的精英联赛,也是这样。就是我们的运动员对一周一赛是没有概念的,一直踢到20岁,一下子到一队,才知道一周一赛。”他说,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怎么让他们看到这个系统,而这个系统肯定是一周一赛。“我们的组织者怎么能够把这个框架搭起来,然后我们才能说到让孩子们一周有一场比赛,把这个人群能够捏起来,然后再有好的教练进去……你慢慢起来了以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然后越来越多的人,这个比赛有赞助商、家长会有兴趣。”
在谢晖看来,上海搞得最好的联赛有两个,都是业余联赛。“大家如果有机会星期六去八万人体育场外场看一看,有一个国际青少年联赛,我的巡游者队也在里面踢。这是七八年前两个德国人和一个中国人一块拉起来,非常细,停赛什么都会发信息给我。另外,我自己也参加一个业余联赛,也是外国人组织的。我刚收到一个通知,我们一个意大利的球员因为辱骂了黑人球员,被罚一年停赛。这个太让我震惊了,这样的事情可能连中超都没有。我们从小学规则,规则是什么?就是法,这恰恰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我们中国人就是情第一,法第二。我们能不能颠倒过来?先把规则立好,慢慢就有了一切。”
责任编辑:王仕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