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 大众网主站 | 广告服务 | 投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评论:大武汉怎样记得住乡愁?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2014-03-27 10:45:00

  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怎样才能记住她的乡愁?

  昨日有两则新闻让人五味杂陈。其一,武汉一媒体报道:该报联合海外10家华文媒体共同发起、该市侨联协办,向全球武汉人征集乡愁记忆。其二,本报报道:因为大规模拆迁,汉正街的珍贵文物正散落在一片片废墟里。那座汉口的最后古桥、那栋民间救火队旧楼、那座安徽会馆遗址……正在大拆迁的轰隆声中哭泣。这两则新闻反差巨大,让人深思。

  乡愁是人们对故乡的记忆。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温暖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心灵。武汉有着3500年的建城史,曾有不少古街、古路、古桥、古屋、古树。但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比,与千千万万武汉人的记忆比,她承载人们乡愁的地方还是太少了。乡愁不仅仅是写在媒体上的文字,更多的,是人们对生养他的那片土地上的物体的触摸与思念,比如街道、巷口、屋舍、小桥、老树,等等。

  这些年来,每当三镇的一些历史文物和古老街道被人为破坏、消除时,这浓浓的乡愁就化为浓浓的惆怅,让人感到无处凭寄,无枝可依。

  汉正街,500年的商贸重镇,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这里的每一片瓦、每一块砖、每一寸地,都渗透着汉口的传奇,凝结着武汉人深刻的记忆。我们虽然有盘龙城,但盘龙城遗址保护工程才刚刚启动;我们虽然有古琴台,但古琴台毕竟是新修的建筑。现在我们还有汉正街,那些珍贵的文物、遗址就是汉正街的根,可是如果失去了这些根,这个昔日的汉口之正街,也会离我们远去。1988年至今,汉正街就完成了三期拆旧计划,随着一座座现代化高楼的耸立,大量清末、民初的民居消逝在时光的背影里。

  乡愁是有历史感的,她像树的年轮一样,是周而复始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远古是历史,昨天也是历史,我们怎么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一拆了之?

  城市要发展,功能要转换,适当的建设、拆迁未尝不可。但除了大拆迁,难道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既保护好历史名街,又让其与人共生共荣,这在国内外都有成功先例。关于文物保护的法规已经不少,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道理大家都懂,为什么一到现实中,有些人对大拆大迁大建就听之任之,是不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作怪?

  武汉正在全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不能只有华丽光鲜的外表,厚重的历史文化既是一个大都市的气质,也是她自信前行的底气。粗暴地对待汉正街,到底是自信,还是不自信?

  生活在武汉,都希望她越来越好。大武汉的记忆是多向度的,如果对珍贵的历史文物、遗址毫不爱惜,人们就有理由担心:大武汉怎么能记得住自己的乡愁?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zhuangyuanyuan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