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 大众网主站 | 广告服务 | 投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新闻

山东59名非遗传承人“赶考”献绝活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于国鹏   2014-03-28 08:27:00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59岁的张良一肩上扛着一把明晃晃的大刀,提前半个多小时就来到“考场”门口,旁边的“老虎”也已基本收拾停当,只等着上场表演。

  “考场”设在山东新闻大厦。3月21日,省文化厅组织第四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考察评选,参选的“考生”都来这里“赶考”,张良一是“考生”之一。

  张良一来自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盐垛村,表演项目是当地很有名气的“盐垛斗虎”,这个项目在2010年就被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表演最多有八只虎一同上场,今天因为只是展示一下,所以就来了一只虎。”

  “斗虎表演起源于清朝,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舞蹈动作。老虎的动作有‘老虎下山’、‘饿虎捕食’等,斗虎的动作则有‘快三拳’、‘慢三拳’、‘三仆腿’等,一系列引逗嬉戏之后,打虎成功。”面对专家评委,张良一毫不怯场,侃侃而谈。他对“盐垛斗虎”的历史渊源了如指掌,还能够讲出表演的意义和价值,比如避祸祛邪、迎祥纳福,展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等。

  讲到后来,他自己也笑了,“主要还是好看,有趣,大家愿看这个热闹,逢年过节演出,周围的人都挤得满满当当。”

  像张良一一样前来“赶考”的非遗传承人共有59人,涉及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姜慧说,“进入现场考察的59人,都是从全省各市申报的280名传承人中评选出来的。像这样设置现场考察环节评审非遗传承人,在全国尚属首次。”

  现场分成三个大组,分别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组,民间文学、民俗、传统医药组。考察采取专家提问和现场展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察组根据传承人现场考察的表现,确定推荐名单。

  相友文的“兰印花布”分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组”。相友文来自兰陵县大仲村镇小吴宅村,今年已经80岁。他从展台上拿起一件成品花布展示给大家看。这块花布三尺见方,葵花样的花纹匀称地分布在四周,一眼看去沉静、大气、典雅,给人的感觉非常舒适。相友文说,别看现在技术先进,能制造出许多新鲜的面料,但这种“土里土气”的“兰印花布”还是相当受欢迎。

  相友文介绍,制作“兰印花布”的技艺,也是祖传的本事,“到我就传了三辈了,我爷爷就会这门技术,我从小跟着学下靛、染布。现在县里会这门本事的也就我们这一家。”

  省艺术馆副馆长史忠民是现场评委之一,他说,“我们评审时关注的,不仅仅是看项目传承保护的成果,还特别注重对传承人品质的考察。评审他们作为代表性传承人的目的,并非确认这个传承人在这个项目上的唯一性,而是为了让他们带领这个项目所有的传承人共同发展。”

  最终,57名传承人通过了现场考察,2名传承人需要复核。接下来,省文化厅还将组织对部分传承人进行实地复核。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这些前来“赶考”的传承人看来,参加考试的最大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把这些传统绝活传承下去。

  70岁的刘福祥做泥塑,同样是祖传手艺,目前能做出50余个品种。他最拿手的,是制作三国人物、杨家将、福娃系列。他拿起一件红脸长髯关公泥塑说,“卖得最贵的就是这个,50块钱一件,收入还行,可年轻人都不愿学这门手艺。”

  为了留住这些传统技艺、手艺,留住那些美好的“乡村记忆”,我省不断加大非遗保护的力度。姜慧说,“省财政拨出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与此同时,我省不断创新非遗保护的模式,形成比较完善的非遗保护‘四级名录体系’,最近又通过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方式,促进非遗保护工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李雪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