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年底前将实现用水“双保险”
来源:大众网德州 作者: 2014-03-25 14:10:00
现状:
水资源匮乏制约经济发展
我市水资源极其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人均当地水资源占有量211立方米,仅为山东省人均占有量的61%、全国的10%。
据水利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4.8mm,多年平均径流深为41.1mm,当地水资源总量11.53亿立方米(地表水2.91亿立方米,地下水8.95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0.33亿立方米),亩均占有量143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的8%。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加大,我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据测算,2015年全市需水量将达到25亿立方米,缺口为7亿立方米。即使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我市可新增2亿立方米长江水,但仍有较大缺口,而几乎没有其他新的供水水源。
引水:
两大灌区年均引黄河水15亿立方米
说起黄河水,就不得不提及“潘庄”和“李家岸”两大灌区。黄河水通过它们北上,来到了德州。
“潘庄、李家岸灌区自上世纪70年代初相继建成引水以来,为我市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市水利局引黄办副主任王志强说,两大灌区长时间高负荷“带病运行”,近几年的年均引用黄河水量达到了15亿立方米。同时,由于40多年来年久失修,部分水利工程已达到使用年限,水利部门通过灌区改造,新建、扩建部分水利设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水资源供给安全。
目前,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大、中、小兼有,布局合理的引黄灌溉工程体系。对抗旱提水灌区,采取了河道输水,通过拦河闸控制,将水送往各县市区,形成了河沟相连,引、输、蓄、提相结合的灌溉系统。
破题:
我市用水年底前将实现“双保险”
去年12月10日,3400万立方米长江水,历经13级泵站层层提水,耗时20多天的输送,顺利抵达山东一期工程最北端——大屯水库。这意味着,我市和长江水正式结缘。
大屯水库位于武城县,最大库容5209万立方米,相当于丁东水库,最高蓄水位达29.8米,为全国最大的全库盘防渗铺膜平原水库。投入使用后,每年可为德州市稳定供水2亿立方米。
“长江水将用于城市生活以及工业用水,其水质与黄河水无明显差别。”市水利局引黄灌溉办公室主任郭伟华说。因其从江苏穿黄河隧道引来,经过了13级提水,沿线产生诸如电费、管理费以及维修费等费用,所以相比自流的黄河水,长江水价格更高。目前,我市的供水管道及相关配套工程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年底前德州人将饮上长江水。长江水将作为备用水源,一旦黄河出现断流,我市可用长江水进行补充,实现了用水“双保险”。
用水:
加强水资源管理,让每一滴水都有意义
在宁津县时集镇杨西川村,村民杨风池今年不再为春灌发愁。眼看到了农时,老杨一个人溜达着来到离村口不远的泵房,只见他掏出用水卡在读卡器上一刷,不一会自家地头的管道里就涌出了“清泉”。“用上新设备,省力更省水,头茬水每亩地也就需要50多立方米,过去最少也要70立方米。”
老杨说的新设备,是指当地借助国家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资金建立起来的节水灌溉设备。这仅仅是我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建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150万亩,成立农村用水户协会300个,建成农业节水示范区27个,小白龙、小地龙、水肥一体化面积600万亩,农业用水连续6年实现负增长;通过对热电、化工、饮料制造等重点行业展开水平衡测试,大力推广企业中水回用、废污水“零排放”等节水技术,将循环经济与节水经济融合发展……
去年12月25日,以临邑、武城、禹城三县(市)正式联网供水为标志,德州市比国家饮水安全建设计划提前2年,整建制完成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目标,城乡供水一体化基本全覆盖,全市400多万农村群众喝上了“同源、同网、同质”的安全水,结束了德州几千年喝苦咸水的历史。
延伸阅读》
两大引黄灌区简介:
潘庄引黄灌区(位于我市西部),1971年动工兴建,1972年5月建成,起自赵庄分水闸,止于入马颊河的尚庙闸,全长91.3公里,控制面积5851平方千米,设计灌溉面积500万亩,是全国大型引黄灌区。涉及齐河、禹城、平原、夏津、武城、德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陵县、宁津九县(市、区),总人口3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2万人。是所辖县(市、区)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并为德州市区工业及居民生活供水,是我市工业与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保证。灌区通过渠首闸引黄河水,经输沙渠、沉沙池、总干渠,通过马颊河构成灌溉供水工程网络,输水、配水到各县(市、区)。
李家岸灌区位于德州东部,总干渠全长95.91公里,其中崔许至牛角店泄水闸为总干渠地上段34.43公里,是山东省大型灌区之一。其灌溉范围包括齐河、临邑、陵县、乐陵、庆云、宁津6个县(市),设计灌溉面积321.5万亩,现有效灌溉面积250万亩。
责任编辑:庄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