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梁坡村村民确股不确地 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合作社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2014-03-17 08:49:00

□张海峰 巩丽丽 报道
▲莱芜杨庄镇闫桥村村民在学习剪枝技术。通过土地流转,村里建起苗木基地,该村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也提上日程。
编者按
“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打攻坚战,啃硬骨头,着力实现工作指导转变,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到前列,需要全省上下拿出担当精神,积极“动起来”。
本报记者奔赴城乡一线,深入挖掘改革进程中的基层创新,寻找典型,解剖个案,用真实的笔触直面问题,纪录变革中的山东。
□ 本报记者 张海峰 于向阳
眼下,全省很多地方都在搞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但莱芜市张家洼街道办事处崔梁坡村却遇到了一个问题——村集体之前已经把承包地全部收回搞统一经营了,现在还要再把地重新分下去吗?这个权怎么确?3月14日,记者来到崔梁坡村一探究竟。
崔梁坡村共有615口人、700多亩耕地,与很多村不同的是,该村“大包干”后承包经营权一直没有发证到户,执行的是“增人增地,减人减地”。由于离城近,崔梁坡村村民务工的多,顾不上家里三亩两亩地。从2005年开始,村里就有意识地将部分65岁以上老人的地收归集体。2010年旧村改造,村民绝大多数住上楼房,种地更不方便了,2012年初,经过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将所有耕地收回统一经营,承诺每人一年给550斤面粉。
去年,莱芜市在部分村开展新一轮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该村列入试点。按照要求,承包地必须明确“四至”、确权发证到户。50岁出头的村支书崔延龙对此不是很理解:土地刚刚集中起来,如果再重新分地,不是自己给自己“上套”吗?村里决定借鉴莱芜一些村开展土地承包权股权化的经验,成立一家合作社,让村民以土地入股,不确地而确股。
为成立合作社,2013年7月到8月,村“两委”、党员和村民代表连开了三个会讨论。村里的党员崔效胜告诉记者,当时大家提的比较多的问题是:土地入股以后,每亩土地得有个保底的数才行,还要有个章程,光口头说大家心里没底儿。
当年8月,莱芜市崔梁坡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1亩算1股,共713股,其中村集体以自留地和拆迁复垦等新增地98亩入股,村民以615亩土地入股。发放了经市农业部门认可的股权证后,合作社和村民签订协议书,每股保底收益1000元,此外根据经营情况分红,集体股收益作为公益金积累。60岁的村民崔永阳告诉记者,儿女都在外打工,自己也没有精力种地了,其实不管是发股权证还是别的什么证,村民更担心把土地收上去干什么,如果不挣钱怎么办?将来如果被占了能否得到补偿?
崔延龙坦言,经营风险的确存在,比如前年村里统一种了一批中药材,由于这两年行情不好,每亩收入勉强只够支付保底收益。但长远来看,规模经营还是能干点“大事”。他领着记者来到村东一大片刚刚平整的土地,“这100亩地将建40个大棚,下周一就有一万株桃苗运到。种好了一个棚一年挣两三万不成问题!”
莱芜市农业局经管站站长李桂芹表示,对一些已经搞规模经营的村,确股不确地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麻烦,同时将承包权与经营权直接分离开来,也有利于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目前市里已经印制了一批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可单独发放给这些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抵押贷款。但崔梁坡村的做法,不见得适合其他村,它具备的特殊条件包括:村集体有收入,具备支付保底收益和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村民多从事二三产业,收入不依赖土地;村民对村两委认可度较高,愿意将土地交回搞规模经营。更需注意的是,土地承包权股份化必须规范运作,应坚守的前提是不改变土地性质用途和不损害原始承包户的土地权益,包括他们的当前和长远的权益。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市开展土地承包权股权化改革并组建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村有19个,入股土地面积2.87万亩,亩均增收600多元。其中在新一轮确权中开展股权化改革的村有3个。这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少数村干部认识上有误区,担心确权发证到户后失去对土地的掌控能力,所以借此回避确权到户;一些村居、社区干部,同时身兼合作社理事长、企业老板等,容易发生角色错位且缺少监督。
对此,莱芜市要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建立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健全内部治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防范机制,村居、社区应逐步将代行的经济管理职能分离出来。由此看来,崔梁坡村的土地承包权探索才刚刚上路,对这一典型案例,记者将持续关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原标题:崔梁坡村缘何确股不确地 村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合作社,有保底收益还能分红
责任编辑:庄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