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防腐技术推广之窘 性价比远超美日却频遭婉拒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2014-03-17 08:49:00
“为什么先跟沂源这家企业合作,关键是县里重视,青岛太大了。”3月10日,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7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对记者说。
“你看,已经腐蚀成这样了,不尽快采取修复、防护措施,怎么可能用到50年、100年?”侯保荣从电脑里调出这几年在沿海各地拍到的海洋腐蚀状况的照片,照片中的桥梁、海上作业平台、码头、港口,建成不过几年,就锈迹斑驳,不复光鲜。他说,在山东,就有码头因腐蚀每年都要花很大气力维修。
“一般认为腐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达到GDP的3%-5%,去年全国的腐蚀损失约2万亿元,实际可能还要再高些,因为我们的防腐意识和方法不到位。”侯保荣说,在全部腐蚀损失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海洋腐蚀引起的,这正是他钻研了40多年的领域。侯保荣告诉记者,跨海大桥的斜拉索,如果设计施工阶段就做好防腐处理,一条索才花几千元;如果不做防腐处理,约10年左右就要换,一条索就是几十万元。浪花飞溅区的防腐,过去仅美国、日本能做,一平方米要3000元,而侯保荣仅需1000元,就能把防护期限做到30年。
“我要精力都在推广应用上。”侯保荣率团队先后承担了“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项目等,建立了不同海洋环境防腐工程技术系统。他拿出半年前完成防腐处理的异型钢构件,表面是淡淡的青灰色,用手一摸,还有弹性。就是靠这个弹性,确保长时间防护。
“国家投入上亿元研发经费,现在成果有了,可应用光靠我们自己推广,真是搞不起来。”至于收益,侯保荣没工夫想,“只要能做起来,我奉献。”
那些侯院士联系过的企业,为何婉拒?记者多方询问,他们的态度大致相同:虽然成本较进口国外同类技术大幅降低,但还是远高于一般性防腐。而且腐蚀的后果往往需要几年时间才会显现,企业对实效将信将疑。青岛一跨海大桥建设单位就是这样,开始不太感兴趣,后来让做了一点,试试看,并未整体采用。
最早与侯保荣合作的是沂源的宏泰公司,产研联合,短短四五年就先后签下了日照港、青岛港、大连港、湛江港、舟山码头等,最近又签下了上海小洋山码头,合同金额2亿元,还通过了挪威船级社认证。宏泰总经理翟慎宝回忆,那年,中海油同意给钻井平台做防腐,他打电话报喜,“侯院士兴奋得像个孩子,都晚上10点多了,还和我聊了很久,讨论技术细节,哪像70多岁的人?”
翟慎宝参观过美国一家做防腐的企业,规模全球最大,100多年历史,年产值至今稳定在2亿美元左右,“国内是全新的市场,又有成熟技术,早就觉得这块市场要爆发,但到现在却还热不起来”。做企业的翟慎宝看得明白,防腐是大产业,靠个人推,有劲使不上。
与推广之囧相反的是,像这样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当下在政府科研投入中的盘子中越来越大。钱花了,成果出来了,政府对产业转化应当怎样扶持?怎样补上“缺位”?是设立转化专项资金?还是建立强制性行业标准?或者营造良好的转化环境?
告别时,侯院士要去青岛高新区,还是忙活“点对点”推广,希望下次见面时,他忙活的是科研,而不是别的。
原标题:“点对点”推广之窘
耗资上亿的海洋防腐技术性价比远超美日,推广应用频遭婉拒
责任编辑:庄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