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经济评论:对经济下行无需过度担心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2014-03-17 08:45:00
□ 盛 刚
全国两会已经结束,对经济的关注也从政策走向回归到经济基本面。从3月13日公布的1至2月数据来看,工业生产、消费零售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显著下滑,加上之前的PPI跌幅扩大,PMI连续7个月下滑等数据,整体经济仍在下行通道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这一大的背景,以及今年前两个月的特殊情况,这种回落仍属正常,无需过分担心。
今年前两个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8.6%,为2009年4月以来低点;消费同比增11.8%,是十年新低;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17.9%,较去年年末放缓了1.7个百分点;大宗工业品价格暴跌,也验证了中国需求的不足。2月份的外贸赤字,则令1月的出口较高增长蒙上阴影。人民币的连续贬值也成为看空中国经济的依据之一。总之,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在去年四季度7.7%的水平上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很大。
13日,一外媒记者问李克强总理:“许多投资者认为,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会继续放缓,会低于确定的7.5%增长目标。在不采取更多刺激政策的前提下,您所能接受的最低增速是多少?”总理的回复是:“我们在去年并没有采取短期刺激政策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经济预期目标,为什么今年不可以呢?”不过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李克强也有“今年挑战依然严峻,而且可能会更加复杂”的表述。他同时指出,今年的增长目标是有弹性的,不是说低于7.5%就不行,中国更在意7.5%背后的东西,比如就业、民众收入、环保等问题。
对比最新发布的经济数据,可知外国记者的提问并非无的放矢,而总理的回答当然也是有备而来,在对面临的困难心知肚明的同时,对完成今年的目标很有信心。那么底气何来?
其实,无论是去年中国经济7.7%的增长、今年7.5%左右的目标甚至7%的底线,放在世界范围来看都是了不起的增速,只是,增速再可观也是从10%以上落下来的,两三个百分点急速下落带来的冲击不可谓不大,结构调整需要时间,阵痛不可避免,人们的心理也要有个接受的过程。但随着时间推移,结构调整成果和改革红利不断呈现,人们对经济转型的认识不再“叶公好龙”,认可增速进入“七上八下”并不难。
从眼下来看,剔除季节因素和去年基数影响,经济数据其实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差,基本属于正常。而由于头俩月的经济活动量占全年的比重较小,以此为依据判断中国经济的走势,难免以偏概全,3月份开始经济进入开工和生产旺季后的走势才更值得关注。今年以来,美欧所显示的复苏势头也有助于支持中国未来出口回升和经济增长。另外,央行决定自3月17日起将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扩大至2%,说明政府对当下本币的持续贬值并不担心,人民币汇率有望进入双向浮动阶段。还要指出的是,在正视经济下行的同时,不能忽视结构变动的亮点。前两个月三产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都远超整体投资的增速;与钢铁、水泥等过剩产品增速回落相伴的是高科技产业的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速更是接近50%,这意味着工业结构、投资结构、商品零售结构的优化在悄然进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原标题:对经济下行无需过度担心
责任编辑:庄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