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的“日照实践”系列报道(中)
来源:日照日报 2017-03-18 13:18:00
扎根人民,“文化树”枝繁叶茂
——文化生活的“日照实践”系列报道(中)
本报记者 宋庆艳
扎根人民的沃土愈深,绿叶对根的情意愈浓。
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源于深厚的历史和底蕴,亦源自扎根人民的沃土滋养出的质朴精神内核。在时代发展的脚步中,文化之树如春风化雨,浸润到城市的角角落落,长出一片片青葱绿叶,增添了城市的自信和从容。
在近年来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我市的“文化生活”2012年、2013年、2014年一直低于全省平均分,到2015年开始高于全省平均分1.7分,再到2016年一举高于全省平均分5 .25分——— 这是一个不断进步、厚积薄发的过程,侧面反映了群众对文化生活满意度曲线提升的趋势。从艰难前进到突飞猛进,其根本原因就是日照深入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化实践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传统文化“种”进孩子心田
新时代下,如何让文化更亲民、更接地气?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传统文化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兴起了“国学热”,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并向基层延伸,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2016年12月17日,在凯德广场上演了一幕“冬至日照民俗文化节”。孩子们身穿汉服、齐唱“九九歌”、学习国学知识,在专业国学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关于冬至节的来历以及《弟子规》中的孝德等内容,并通过知识闯关、分组送福、爱心捐赠等形式,感知分享、坚持、爱心、孝心等品德。
“这种形式将古代文明用心传承,让现代文明用爱发声,很棒!”家长李静静告诉记者。
此次活动由日照日报新媒体联合日照文明网等单位开展,在冬至节这一天,在欢快的游戏当中,把传统文化“种”在孩子们的心田。
经典的播种,无需即刻绽放,有了适宜的土壤,只需静候春天来临。
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战略同频共振
五莲县大青山下,有一位正在传播太极文化的“使者”,清晨,曙光初照,他站在山之巅,带领着来自海内外的学员练习太极,他就是陈中华。
2006年,陈式太极拳十九代传人陈中华从加拿大回到老家五莲县开发大青山,计划将大青山打造成以太极拳为载体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心。目前,他在海外的徒弟和学生已经遍布世界138个城市或地区,已经有35000人跟随他学习太极拳。
几年间,这里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大青山国际太极拳培训班和三届大青山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大青山作为一个国际太极文化圣地享誉海内外,成为向世界传播太极文化的一片沃土,也是我市“旅游富市”战略下“旅游+太极文化+体育+生态”多业融合的典范。
正因文化传承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战略一脉相承,日照才能不断积蓄蓬勃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城市前行的进程中永葆活力。
“群众喜欢的,就是我们要干的!”
“群众喜欢的,就是我们要干的!”这是指导群众文化生活的铁律,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一种“时尚”,全村老小拿着板凳,聚集到宽大的电影幕布前,全神贯注地看电影,曾是一个时代的盛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基层放映露天电影演变为“门可罗雀”。
从“人潮涌动”到“无人问津”,变化的是人气,究其根源便是文化产品和群众需求之间的断层。
而在日照街道香河社区,“看电影”依旧很时髦,这里实行“我的电影我做主”订单式放映,让老百姓来点播自己喜欢的影片,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社区居民马女士告诉记者:“以前是人家放什么,我们看什么,没有选择权,时间长了就觉得没意思了,现在是想看什么就点什么,我们全家都很喜欢。”
“群众点什么,我们就送什么。老百姓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干的事情。”基层电影放映员老王的心声,道出了我市群众文化工作的基调,那就是“群众是否满意,才是检验我们工作的惟一标准”。
为更好地做好广播影视惠民工作,我市电影放映队下乡已成为常态,他们建设了一批固定放映点,累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48万场。
不仅放电影实现了由“送”到“点”的转变,我市在实践中探索建立双向互动的文化配送机制,公开发布文化资源目录,让群众自主选择,实现了政府“送”的文化与群众“需”的文化之间的有效对接,满足了各个群体多元的精神需求。
基于扎根人民的沃土,文化之树才能根深蒂固;由于与城市发展战略融合创新发展,我市文化生活方能如此丰富多彩;缘于把群众的喜好和需求放在心上,文化之树才能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长青。
责任编辑: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