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莒县的“中国淘宝村”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大众网 2016-11-04 13:41:00
中国淘宝村颁奖现场
村里的80后小伙陈晓隆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电商小团队
第一书记曹剑锋在和陈晓隆探讨网店
电商致富已经深入人心
闫庄镇上的电商孵化基地里,年轻人正在积极学做电商
淘宝户在展示自己的产品
大众网日照11月4日讯(记者 郑云歌)近日,由日照市公安局包联帮扶的莒县闫庄镇渚汀村获得“中国淘宝村”和“阿里巴巴农村淘宝618电商节全国十强村”两项荣誉称号。一个小小的村庄是如何从“后进村”摇身变成为全国知名的淘宝村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渚汀村地处莒县县城北20公里,有八百多户人,一度是莒县较为困难的“后进村”,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老年人在家种地,一年到头收入寥寥无几。
2014 年7 月,在第八轮包联工作中,日照市公安局包联莒县阎庄镇渚汀村,并派驻了"第一书记"曹剑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改变传统的帮扶模式,日照市公安局在全局范围内征集帮扶计策,最终确定了以打造日照“淘宝第一村”为目标,大力发展电商经营模式,引导村民依托互联网创业致富的发展路子。
除了派驻第一书记,日照市公安局还专门从 6 个技术部门选出 12 名懂信息、有网购经验的民警组成“智囊团”,在信息技术和网购指导等方面,群策群力为电商发展出谋划策,在精准帮扶上出主意、想办法。
为了让村民尽快接受电商这一新生事物,驻村第一书记曹剑锋深入村民家中逐户宣传发动,耐心细致地讲解电商基本知识和开网店的好处,分批次组织村民参加电子商务专题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引导村民开通并经营网店。通过宣传培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有22户村民在“淘宝网”上注册开通店铺,交易额突破14万元。
初尝网店的甜头后,村民认识迅速提高,“开网店、做网商”成为村民们的共识。趁热打铁,2015 年春,组织村民先后四次到义乌考察学习,并将本村土特产品带到义乌网上出售。同时,挖掘线下业务,由单纯的卖出去转向有卖有买“双向流通”,网店数量、经营规模大幅攀升。
农民做电商农副产品网上卖出好价钱
80后小伙陈晓隆原来在莒县县城一家企业打工,一个月就挣两千多。2014年,陈晓隆成为村里第一批在淘宝网上开店的村民。利用空闲时间陈晓隆就在网上推销小米、花生油等特色农产品。从义乌学习回来,他摸透了做网店的门路,网店生意很快开始一天比一天好。
在网上帮村民卖品质更好的农副产品,帮他们收获更多的利润,为网店里售卖的农副产品拍摄更加生动形象的微视频,谈起来自己现在的网店和将来要发展的路子,陈晓隆头头是道。“冬天的时候,我们本地产的扁豆三块钱一斤,在上海要卖十五块钱一斤,我们在网上卖九块九,利润丰厚也很畅销,”“我们卖的当季农产品,经常会因为销量高而出现在搜索页面的首页。”
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如今,陈晓隆已经拥有了10个人的电商小团队,有人专门负责接单、仓库打包、发货等各项工作,多的时候,一个月的净利润就能达到三四万。这次扶贫工作,给予这个小伙最大的影响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一个原本普通的打工仔也由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在渚汀村,还有许多像陈晓隆一样的年轻人,他们借着这股帮扶同时也靠自己的努力拼出了一片小天地。同样改变命运的还有村里一些因祸致残的村民,他们或是在镇上的电商孵化中心里就业,或是自己开了网店。村民只需要负责在网上联系客户,拿到订单后再汇总到村经济合作社,然后统一发货。这种“零风险、零成本”的销售方式给他们带来了种种便利,他们有了事做,同时又有了钱挣,日子也开始有了奔头。
精准扶贫带动周边村镇电商快速发展
在日照市公安局对渚汀进行帮扶之前,村民家里的电脑网络是茶余饭后消遣的工具,和“赚钱”基本不沾边;地里生产的农副产品是通过商贩集中贩运或农户赶集零售的方式销售的。市公安局在帮扶之后,精准对接了互联网和该村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确立了充分利用电商这个平台寻求突破的帮扶发展思路。短短两年时间,渚汀村村民淘宝店铺由最初的几家、营业额几万元发展到现在116家活跃店铺、年营业额超千万、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的全国知名的“淘宝村”。
这样的精准扶贫,不仅使本村村民得到了实惠,而且影响和带动了周边村镇乃至全县电商的快速发展。如今,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做电商、当老板、创大业,就业方式实现了由单纯依靠传统种植业向二、三产业为主的转变。村里每年开展 4 期电商培训,每期50人,期期爆满。从事电商经营的村民,年收入平均一、两万元,发展较好的四、五万元,有的在十万元以上。
渚汀村的成功实践,助推了周边村镇电商发展,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电商发展热潮,“小电商”撬动了农村大市场。阎庄镇在镇驻地无偿提供 1500 多平方米用于建设电商孵化基地,打造“淘宝镇”。莒县县委、县政府把电子商务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和产业发展引擎来抓,大力推进“互联网+县域经济”行动,着力从县级层面助推电商发展,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
责任编辑:张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