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面团去看大世界 多"面"人生的艺人四海为家
来源:大众网 2015-04-23 16:18:00
唯一的行李,一个装满宝贝的木头箱子
大众网日照4月23日讯(见习记者 刘有杰 实习生 张妍 贾嫱)面人,小时候常见的一种街头艺术,现在已经不常见了。近日,记者在日照大学城见到这样一个人,一个背着面团环游全国的手艺人,听他讲讲自己的多“面”人生。
“面面”俱到的手艺人
今年33岁的马晓斌是个手艺人,一个木头箱子是他唯一的行李,箱子里可都是马晓斌的宝贝,走到哪儿带到哪儿。
他的宝贝其实就是五颜六色的面团儿,在普通人手里并不值钱,但到了马晓斌手里可就不一样了。只用半个小时,马晓斌就能把它变成一个“人”。
“面人儿的五官最难拿捏,眼睛、鼻子、嘴都要仔细观察,没有捷径,只能勤学苦练。” 说话间,马晓斌从木头箱子里揪出一块儿橘黄色面团,三两下就捏成了小面人儿的马甲。
有感兴趣的路人围上来询问价格,马晓斌一一介绍。“挺好奇的,捏一个自己拿回去玩儿吧。”一名大学生凑在摊前。马晓斌拿出手机,为她拍了两张照片,接下来只需对照照片就可完成作品,“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完工。”
马晓斌介绍说,从六七岁开始学习捏面人,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真正觉得捏得不错了,可以当门手艺的时候,是他20多岁的时候。
无“面”不欢的行路人
来日照之前,马晓斌刚从三亚回来。他给记者展示了他在三亚完成的面人儿作品,还有游人和作品的合影,惟妙惟肖。
“年轻就不要留遗憾,”说起自己四处“漂”的旅程,马晓斌很是自豪,“这不仅是我的兴趣,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三亚的时候,一个德国人对我竖大拇指。我听不懂他说话,但看得懂这个手势。” 马晓斌言语间充满骄傲。环游世界,传承面人文化,带给更多人快乐,是马晓斌的梦想。目前为止,马晓斌已经走过不少城市,往北到过长春,往南去过三亚。
来日照不足一个礼拜,马晓斌选择把摊子摆在大学城。摊开箱子和简易支架,展示几个面人儿作品,立即就有路人围上来进行询问,生意不断。
下一站目的地是哪?马晓斌想了想,应该是西藏和云南吧。
直“面”未来的传承人
马晓斌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从小跟着爷爷、爸爸等老一辈人耳濡目染了面人儿文化,自己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想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儿子今年7岁了,也会捏简单的面人。” 当问及是否会培养儿子学习这门手艺的时候,马晓斌表示肯定。
“并没有刻意教他,我捏的时候他就拿块儿面在旁边看,慢慢儿地也能捏。”马晓斌笑了笑,“儿子动手能力很强,给同龄的孩子当老师应该没问题。”
马晓斌介绍说,捏面人是家里祖传的手艺,老辈人在清朝年间就开始以此谋生。到了马晓斌这一辈,他和弟弟都学会了这门手艺,也把这手艺当成了吃饭的工具。
目前,马晓斌已经带着他的面人儿走过很多城市,也把他的面人儿文化普及到各地。
“当然希望儿子也走这条路,把家族手艺传承下去。”马晓斌说。
链接:面塑艺术的“前世今生”
捏面人也称面塑,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了。它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面塑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
责任编辑:庞远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