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日照9月22日讯(记者 万嵩)19日的日照,迎来了秋日的好天气,同时也迎来了一位和日照绿茶结缘40余年的杭州老人,日照“南茶北引”的指导专家,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虞富莲研究员。另外,随行邀请的专家还有原安徽农业大学的王同和教授。
两位老专家日照之行的第一站是日照圣谷山茶场,老专家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驱车来到圣谷山翠微有机茶园,圣谷山翠微有机茶园位于山峰俊秀植被茂密的甲子山,当天天空晴朗略有薄雾,山峦叠障层次感明显,圣谷山翠微茶园就位于这群山环抱中,块块茶园呈梯田状排列颇具美感。
江南多茶山,连片茶园漫山遍野,两位老专家都是见得多了,当见到了圣谷山翠微有机茶园也是竖起了大拇指。圣谷山茶场的负责人高建华告诉虞老和王教授,除了山上的茶园,他们漫山遍野撒种三千余斤,很多已经长出了小苗。虞老说:“这里的土壤条件很好,以后会发展成茶山的。”
王同和教授说:“这里四面环山,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自古好茶出山中,这里是种茶的好地方”。虞老接着说:“这山的土壤很好,不要怕下面有石头,不影响茶树生长。你们茶园的肥力很足,发酵的豆粕是茶叶最好的肥料。”(茶经:“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日照的茶园管理全国一流。有点虫子不要紧,尽量不要打药。你这个茶园没打药,有瓢虫”虞老看着茶树上的瓢虫与蚂蚱说道。
中午过后,虞老和王教授考察了圣谷山北山有机茶园,茶园里工人正在采摘鲜叶,两位老专家同工人们亲切的交谈,恍如回到当年。
随后,一行人来到圣谷山的生产车间,参观了圣谷山绿茶和红茶的生产过程。两位专家捧着迎霜原料观察、细闻,给予极高评价,说“这是很好的原料,纯且香”。虞老及王教授充分肯定了圣谷山绿茶的制作水准,达到了全国绿茶制作的一流水准。在参观红茶的炒制与发酵过程中,给予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王同和教授说:“日照红茶的生产工艺属于功夫红茶的生产工艺,要做出上好的日照红茶是需要下大功夫的,一定要做好发酵环节。”
参观完茶园和生产车间,一行人来到位于茶场的茶室,对圣谷山茶进行了审评。两个绿茶茶样,经审评,一致认为圣谷山有机大白醇厚、香气可人;另一款普通茶也不错。但两者差距也是明显的,有机茶领先优势非常明显。之后,又对呈样的红茶和白茶进行了审评。
20日,虞老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日照街道上李家庄,在这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1976年,虞富莲和日照县种茶组的田存芳采制了日照第一批绿茶,分别按照碧螺春和龙井的工艺,前者命名“雪青”,后者命名“冰绿”。
人物背景介绍:
虞富莲,男。1939年生。研究员。1961~1999年供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84~1994年任育种研究室主任,曾任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1972~1978年在山东进行“南茶北引”;上世纪八十年代始,致力于茶树种质资源和育种研究,主持多个国家和农业部重点研究项目。参与选育龙井43、龙井长叶、碧云等多个国家审定品种;考察和征集了滇、桂、黔、川、鄂、渝等省区的野生资源和近缘植物,论证了一些新种和类型;主持建立国家茶树种质资源圃,保存资源近3000份,数量和种类居世界前列;主持或参与制定《茶树种子和苗木》、《茶树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等多个国家标准。担纲主编《中国茶树品种志》、《走进茶树王国》等著作,参编著作有《中国农作物遗传资源》、《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词典》、《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等二十余部。发表论文5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名)、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获中国农业科学院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同和,茶叶审评专家,原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现为漳州科技学院天福茶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评茶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