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探看鲁迅的心灵深处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钱理群 2014-03-20 09:53:00
近日,“第二届全国语文教育新思路暨阅读选修课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附中举行,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对与会的中学教师们做了一个如何阅读鲁迅散文的演讲。钱理群认为,鲁迅的小说与杂文是偏于“为别人”写的,而散文(特别是《野草》这样的散文诗)则是偏于“为自己”写的,鲁迅要借散文这样一种更具个人性的文体,来相对真实与深入地展现其个人存在——个体生命的存在与文学个人话语的存在。阅读鲁迅散文的特殊价值,就是帮助我们走近鲁迅的生命个体。这将是一次心灵的相遇。——编者
鲁迅作品的不同文体之间是有着大体的分工的:写小说是为了“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因此取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写杂文是为了“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因此“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而他的散文,或是将“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幻化”为“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从记忆中抄出”,“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更多展现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鲁迅说过:“人的言行,在白天和黑夜,在日下与灯前,常常显得两样”。我们将鲁迅的散文分为四类,即《朝花夕拾》里的散文,《野草》里的散文,收入鲁迅杂文集里的散文,以及演讲词,从四个不同的观察角度走进鲁迅的心灵。
远离人群,“钻入草莽”拷问自我
在鲁迅的记忆里,农村夏夜乘凉的民间言说中,还有一种被排斥在公共谈话空间之外的孤独者的“自言自语”———显示了鲁迅式的思维方式与言说方式。
《自言自语》和时隔六七年以后写出的《野草》,是与《朝花夕拾》的“谈闲天”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言说环境、言说方式,不仅鲁迅主体呈现出另一种状态,与我们读者也存在着另一种关系。
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他说自己,“历来所身受之事,真是一言难尽,但我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入草莽,舐掉血迹,至多也不过呻吟几声的”。
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匹远离人群,“钻入草莽”的独兽,一个孤独的生命个体:既独自承担痛苦,“舐掉”外部世界、他人的伤害留下的“血迹”;更独自面对自己,“无情地解剖自己”,对自我的存在,对自我与他人、世界的关系,进行无情的追问,发出根本的质疑,露出全部的血肉,揭示血淋淋的真实。
谈闲天需要创造亲切、和谐、宽松的气氛,以便进行心灵的交流。相反,自言自语则自觉地将我们读者推到一定的距离之外,甚至是以作者与读者的紧张、排斥为其存在的前提:唯有排除他人的干扰,才能直逼自己灵魂的最深处。
这同时也是自我怀疑与警戒。鲁迅多次表示:自己“在寻求中”,“就怕我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炕,都由我自己负责。如果向青年说话可就难了,如果盲人瞎马,引入危途,我就得谋杀许多人命的罪孽”。这又是一种真正的自我承担。
作为读者,我们还是在一旁静静地(千万不要打扰!)倾听鲁迅的自言自语吧,或许因此而走近鲁迅的内心世界——这一篇篇都是自我灵魂的拷问,对生命存在的追问:
“我”是谁?——“我不过一个影”,一个从群体中分离出来的,从肉体的形状中分离出来的精神个体的存在。(《影的告别》)当别人向我“求乞”,我将如何对待?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当我“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呢?——“我至少将得到虚无”。(《求乞者》)当“路人从四面奔来”,“要鉴赏这拥抱或杀戮”,将如何对待这些看客?——“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倒要“鉴赏这路人们的干枯,无血的大戮”。(《复仇》)“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我只得由自己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但暗夜又在那里呢?”(《希望》)“你是怎么称呼的?”——“我不知道”。
“你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不知道”。“那么,我可以问你到哪里去么?”——“我不知道”。“你可知道前面是怎么一个所在么?”——“前面?前面,是坟”。“走完了那坟地之后呢?”——“那我可不知道”。“那前面的声音叫我走”,“不理他”还是“走”?——“然而我不能!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过客》)这是“死火”的两难:“走出冰谷”,“我将烧完”;“仍在这里”,“我将冻灭”。“怎么办呢?”——“那我就不如烧完!”(《死火》)如果人死了,“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将会明白:人既“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没有“任意死掉的权利”,人死了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意”。(《死后》)透过这些紧张的追问与逼视,鲁迅留下了一幅幅自我画像——是后园的“枣树”:“落尽叶子,单剩干子”,“一无所有”,“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望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秋夜》)是“朔方的雪”:“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雪》)是“这样的战士”:“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太平……但他举起了投枪!”(《这样的战士》)是枫树上的“病叶”:“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地向人凝视”。(《腊叶》)是“叛逆的猛士”:“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看透了造物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天地在猛士的眼中于是变色”。(《淡淡的血痕中》)是荒野上的“过客”——“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胁下挂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夜色跟在他后面”——(《过客》)他站在这里:用那“乌黑”的眼睛“凝视”着我和你……
在民间话语空间里“任心闲谈”
《朝花夕拾》中鲁迅说他因不能摆脱“思乡的蛊惑”而提笔,他念念不忘的是乡间夏夜谈闲天的情景,在谈保姆(《阿长与〈山海经〉》)、谈父亲(《五猖会》、《父亲的病》、谈学校老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谈小时候最讨厌的邻居(《琐记》)、最喜欢读与最不喜欢读的书(《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最迷恋的民间戏剧中的鬼与人(《无常》)、或爱或怜或恨的小动物(《狗·猫·鼠》)的娓娓述说中,我们触摸到了鲁迅心灵世界最柔和的一面,这是在披甲上阵的杂文里很难见到的。在看似毫不经意的闲谈中,我们可以感到鲁迅思想与情感的深邃:在“爱”的呼唤的同时,更有对“死”的逼视,可以说,这是一个个人间乃至宇宙的“至爱者”(保姆、父亲、朋友、革命者,以及小动物)被“死亡所捕获”的故事,慈爱的背后有着说不出的生命的悲怆感。
可以说,鲁迅的闲谈,看似漫无边际,即所谓“任心”而谈,但心有所系,就有了一个潜在的共同话题:关于“爱”与“死”的体验与思考。由此焕发的“慈爱”与“悲怆”情怀互为表里,构成了鲁迅这类闲话的特殊韵味。
尽管是闲谈,鲁迅仍不避自己的现实关怀与思想锋芒。比如《二十四孝图》里的震天怒吼:“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的咒文……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这样的凄厉、怨愤,使前述鲁迅的“慈爱”与“悲怆”更显丰厚,更见风骨。即所谓闲谈中有硬气,能听这样的一夕之谈,真是极大的思想与审美的享受。
将鲁迅的《朝花夕拾》视为“谈闲天”的文本,不仅有助于领悟其特有的魅力,而且也提示了某种阅读方法,即将其放在夏夜乘凉聊天的场景之下去倾听。比如说,同一个话题,会分成几次讲,每次讲一个侧面。鲁迅讲他和父亲的关系,就讲了两次,《五猖会》说的是父子两代深刻的隔膜;而《父亲的病》说的是父子之间割不断的生命之缘。两篇合起来读,就会深切地体味到父与子生命的缠绕,这是鲁迅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也给我们读者以刻骨铭心之感。
将鲁迅的《朝花夕拾》与周作人的《鲁迅的故家》、周建人的《鲁迅的故家的败落》对照起来读,也很有意思。周作人眼里的父亲“看去似乎很严正,实际却并不厉害,他没有打过小孩……”但老三周建人却清楚地记得父亲打过小孩,而且打的就是周作人。三兄弟对父亲的回忆,竟是如此的不同,颇耐寻味。
兄弟俩对家园风景的记忆与追述也大有异趣。鲁迅对百草园注目的是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蜂与菜花的“金黄”,感觉到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与油蛉的“低唱”:这都是有艺术天分的孩子对大自然声、色之美的感受、体验与记忆。而对于周作人,百草园既不能唤起感觉,也不能激发想象,有的是可供探讨的动物与植物。于是他关注的是动物的命名,对“园里的植物”,兴趣也在其食用价值,显示的是“爱智者”的理性,但也自有其乐趣。同时听周家兄弟“摆古”,由童年记忆的差异,而想起他们以后的不同发展,听其言而识其人,这都是饶有兴味的。
鲁迅作品的不同文体之间是有着大体的分工的:写小说是为了“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因此取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写杂文是为了“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因此“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而他的散文,或是将“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幻化”为“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从记忆中抄出”,“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更多展现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鲁迅说过:“人的言行,在白天和黑夜,在日下与灯前,常常显得两样”。我们将鲁迅的散文分为四类,即《朝花夕拾》里的散文,《野草》里的散文,收入鲁迅杂文集里的散文,以及演讲词,从四个不同的观察角度走进鲁迅的心灵。
远离人群,“钻入草莽”拷问自我
在鲁迅的记忆里,农村夏夜乘凉的民间言说中,还有一种被排斥在公共谈话空间之外的孤独者的“自言自语”———显示了鲁迅式的思维方式与言说方式。
《自言自语》和时隔六七年以后写出的《野草》,是与《朝花夕拾》的“谈闲天”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言说环境、言说方式,不仅鲁迅主体呈现出另一种状态,与我们读者也存在着另一种关系。
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他说自己,“历来所身受之事,真是一言难尽,但我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入草莽,舐掉血迹,至多也不过呻吟几声的”。
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匹远离人群,“钻入草莽”的独兽,一个孤独的生命个体:既独自承担痛苦,“舐掉”外部世界、他人的伤害留下的“血迹”;更独自面对自己,“无情地解剖自己”,对自我的存在,对自我与他人、世界的关系,进行无情的追问,发出根本的质疑,露出全部的血肉,揭示血淋淋的真实。
谈闲天需要创造亲切、和谐、宽松的气氛,以便进行心灵的交流。相反,自言自语则自觉地将我们读者推到一定的距离之外,甚至是以作者与读者的紧张、排斥为其存在的前提:唯有排除他人的干扰,才能直逼自己灵魂的最深处。
这同时也是自我怀疑与警戒。鲁迅多次表示:自己“在寻求中”,“就怕我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炕,都由我自己负责。如果向青年说话可就难了,如果盲人瞎马,引入危途,我就得谋杀许多人命的罪孽”。这又是一种真正的自我承担。
作为读者,我们还是在一旁静静地(千万不要打扰!)倾听鲁迅的自言自语吧,或许因此而走近鲁迅的内心世界——这一篇篇都是自我灵魂的拷问,对生命存在的追问:
“我”是谁?——“我不过一个影”,一个从群体中分离出来的,从肉体的形状中分离出来的精神个体的存在。(《影的告别》)当别人向我“求乞”,我将如何对待?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当我“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呢?——“我至少将得到虚无”。(《求乞者》)当“路人从四面奔来”,“要鉴赏这拥抱或杀戮”,将如何对待这些看客?——“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倒要“鉴赏这路人们的干枯,无血的大戮”。(《复仇》)“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我只得由自己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但暗夜又在那里呢?”(《希望》)“你是怎么称呼的?”——“我不知道”。
“你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不知道”。“那么,我可以问你到哪里去么?”——“我不知道”。“你可知道前面是怎么一个所在么?”——“前面?前面,是坟”。“走完了那坟地之后呢?”——“那我可不知道”。“那前面的声音叫我走”,“不理他”还是“走”?——“然而我不能!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过客》)这是“死火”的两难:“走出冰谷”,“我将烧完”;“仍在这里”,“我将冻灭”。“怎么办呢?”——“那我就不如烧完!”(《死火》)如果人死了,“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将会明白:人既“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没有“任意死掉的权利”,人死了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意”。(《死后》)透过这些紧张的追问与逼视,鲁迅留下了一幅幅自我画像——是后园的“枣树”:“落尽叶子,单剩干子”,“一无所有”,“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望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秋夜》)是“朔方的雪”:“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雪》)是“这样的战士”:“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太平……但他举起了投枪!”(《这样的战士》)是枫树上的“病叶”:“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地向人凝视”。(《腊叶》)是“叛逆的猛士”:“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看透了造物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天地在猛士的眼中于是变色”。(《淡淡的血痕中》)是荒野上的“过客”——“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胁下挂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夜色跟在他后面”——(《过客》)他站在这里:用那“乌黑”的眼睛“凝视”着我和你……
在民间话语空间里“任心闲谈”
《朝花夕拾》中鲁迅说他因不能摆脱“思乡的蛊惑”而提笔,他念念不忘的是乡间夏夜谈闲天的情景,在谈保姆(《阿长与〈山海经〉》)、谈父亲(《五猖会》、《父亲的病》、谈学校老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谈小时候最讨厌的邻居(《琐记》)、最喜欢读与最不喜欢读的书(《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最迷恋的民间戏剧中的鬼与人(《无常》)、或爱或怜或恨的小动物(《狗·猫·鼠》)的娓娓述说中,我们触摸到了鲁迅心灵世界最柔和的一面,这是在披甲上阵的杂文里很难见到的。在看似毫不经意的闲谈中,我们可以感到鲁迅思想与情感的深邃:在“爱”的呼唤的同时,更有对“死”的逼视,可以说,这是一个个人间乃至宇宙的“至爱者”(保姆、父亲、朋友、革命者,以及小动物)被“死亡所捕获”的故事,慈爱的背后有着说不出的生命的悲怆感。
可以说,鲁迅的闲谈,看似漫无边际,即所谓“任心”而谈,但心有所系,就有了一个潜在的共同话题:关于“爱”与“死”的体验与思考。由此焕发的“慈爱”与“悲怆”情怀互为表里,构成了鲁迅这类闲话的特殊韵味。
尽管是闲谈,鲁迅仍不避自己的现实关怀与思想锋芒。比如《二十四孝图》里的震天怒吼:“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的咒文……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这样的凄厉、怨愤,使前述鲁迅的“慈爱”与“悲怆”更显丰厚,更见风骨。即所谓闲谈中有硬气,能听这样的一夕之谈,真是极大的思想与审美的享受。
将鲁迅的《朝花夕拾》视为“谈闲天”的文本,不仅有助于领悟其特有的魅力,而且也提示了某种阅读方法,即将其放在夏夜乘凉聊天的场景之下去倾听。比如说,同一个话题,会分成几次讲,每次讲一个侧面。鲁迅讲他和父亲的关系,就讲了两次,《五猖会》说的是父子两代深刻的隔膜;而《父亲的病》说的是父子之间割不断的生命之缘。两篇合起来读,就会深切地体味到父与子生命的缠绕,这是鲁迅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也给我们读者以刻骨铭心之感。
将鲁迅的《朝花夕拾》与周作人的《鲁迅的故家》、周建人的《鲁迅的故家的败落》对照起来读,也很有意思。周作人眼里的父亲“看去似乎很严正,实际却并不厉害,他没有打过小孩……”但老三周建人却清楚地记得父亲打过小孩,而且打的就是周作人。三兄弟对父亲的回忆,竟是如此的不同,颇耐寻味。
兄弟俩对家园风景的记忆与追述也大有异趣。鲁迅对百草园注目的是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蜂与菜花的“金黄”,感觉到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与油蛉的“低唱”:这都是有艺术天分的孩子对大自然声、色之美的感受、体验与记忆。而对于周作人,百草园既不能唤起感觉,也不能激发想象,有的是可供探讨的动物与植物。于是他关注的是动物的命名,对“园里的植物”,兴趣也在其食用价值,显示的是“爱智者”的理性,但也自有其乐趣。同时听周家兄弟“摆古”,由童年记忆的差异,而想起他们以后的不同发展,听其言而识其人,这都是饶有兴味的。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王仕瑞
责任编辑:王仕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