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由青海省政府主办,青海省金融工作办公室承办的中国·青海“一带一路”金融论坛在西宁举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邵智宝出席,并发表《践行普惠金融助力“一带一路”》主题演讲。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普惠金融的支持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离不开金融的“保驾护航”。从“一带一路”所秉承的原则以及金融需求特点来看,金融支持“一带一路”战略的首要着力点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一)从理念来看,两者所坚持的原则是一致的。首先,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一带一路”倡导文明宽容,求同存异、共生共荣;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其次,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一带一路”建设强调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普惠金融坚持收入能覆盖运营及资金成本,注重市场化与商业可持续性。再次,坚持互利共赢原则。“一带一路”强调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普惠金融强调通过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促进客户与银行的共同进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二)从区域发展角度看,“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加快发展普惠金融。“一带一路”旨在通过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促进全球及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对于西部地区而言,“一带一路”战略将打造我国西部新的增长极,拓宽西部产业投资范围和经贸合作水平等,必将催生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 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源仍然相对贫瘠,金融服务覆盖面相对较低,金融需求缺口较大。因此,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首要着力点是加强普惠金融发展,增加西部地区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
(三)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解决小微企业及“三农”的金融需求。刚刚杨会长谈了很多也很清晰,从产业角度看,以“互联互通”为核心特点的“一带一路”建设所产生的金融需求与普惠金融的金融需求也是一致的。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基础设施的金融服务需求,还有大量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即围绕产业转移以及产业链聚集,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城市金融需求,还有大量的县域三农金融需求。
二、邮储银行在普惠金融方面的思考
可以说,新的发展时期对普惠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邮储银行作为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在践行促进金融平衡发展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的社会责任。
一是担当“三农”金融服务生力军。我们始终将“三农”金融服务放在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战略位置。依靠“专门机构+专业团队”,发挥资金、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不断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截至2015年5月底,全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超过万亿元,为800多万农户解决了融资难题。
二是做县域小微金融服务主力军。我们拥有近4 万个实体网点,70%以上分布在县域地区,具有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天然基础和比较优势。为此,我行通过打造“银政、银担、银企”合作平台、打造“特色支行+产业链”的新型小微服务模式、完善产品序列等方式,不断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5年5月底,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超过2.3 万亿元,有效地解决了1200 万户小微企业的经营资金短缺困难。
三是真诚服务社区居民。作为全国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我们通过不断完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搭建起了资金往来的绿色通道。截至2014年底,累计代发“新农保”交易笔数达到2.6 亿笔,交易金额达224亿元,为近亿的社区居民提供养老金代收代发等基础金融服务。
理论界普遍认为,与小机构相比,在“软信息”获取和交易成本方面,大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劣势。但我行作为一家大型商业银行,之所以能够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除了大银行所具备的规模效应外,还得益于四个因素:
一是明确战略定位。商业银行要深度参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必须结合自身特点,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为此,我行成立伊始就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优势,确定了“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战略定位。
二是坚持创新发展。与传统金融创新相比,普惠金融创新有其自身的特点,产品服务不仅需要满足“短、小、频、急”的要求,还要能够有效应对行业弱质性风险和抵质押物缺失的挑战。我行不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初步探索了一套有效的服务模式。
三是强化风险管理。为有效解决普惠金融风险难以管理的问题,我们一直将风险防控放在工作首位,从文化建设、信贷技术、人员管理、合规建设、系统支撑及社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全面做好普惠金融的风险控制。截至去年底,我行不良贷款率为0.64%,低于同业1.29%的平均水平。
四是注重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具有交易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服务效率高等先天优势,与发展普惠金融高度契合。我行近年来一直在加速推进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电子银行建设,努力构建“线上线下”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和便捷性。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多元化的金融支持服务,还需要政府在顶层设计、监管政策等方面做好支撑保障。
(一)从国家层面上,建立适应“一带一路”需要的长效融资机制。“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巨额资金支持,不能仅仅依靠银行信贷和政府投资。一方面,利用好“外部”资金。充分发挥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支持“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以及国内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盘活“内部”资金。加大发展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债券市场及资本市场创新来盘活我国经济体系已经积累的巨大资产,更好地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二)从监管方面,强化“一带一路”的政策保障机制。强化“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一是在资本管理、风险容忍度等关键指标上实施差异化监管。由于“一带一路”相关建设项目周期长,业务成本高、风险相对较大。建议按照商业化原则,适当提高监管的风险容忍度,并适度降低基础设施类信贷业务的风险权重,降低资本占用,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二是推进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专业化的小微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贷款担保损失补偿机制,探索发挥保险体系在小微企业融资中分散风险的作用。三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注册登记和资质评定体系,培育更多合格的承贷主体,促进银行更便利地提供信贷支持。
(三)从商业银行方面,推进产品服务与管理机制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效率和水平。要针对“一带一路”的金融需求特点,在客户准入、授权授信、业务流程、担保形式等关键环节进行再造,让客户“进得来”、“贷得到”。同时,积极探索“综合开发”、“园区带动”、“特色资源带动”等“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有效运作模式,让业务“推得开”、“做得久”。
普之城乡、惠之于民。普惠金融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石。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积极探索商业银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模式,为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