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世界经济述评:曲折中复苏 创新中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5-12-31 09:37:00
2015年,世界经济疲弱态势依旧,复苏之路崎岖不平。全球经济增速较2014年有所放缓,整体增长格局分化的态势延续:发达经济体增速缓慢上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整体增速继续下滑。一年中,国际贸易增速表现平庸乃至于下降,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变动引起全球资本流动加剧。当前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表明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未消退,世界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调整期。可以预见这一态势在2016年仍将延续。全球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的任务依旧迫切。推动改革创新,增强中长期增长潜力,是世界各国需要认真面对并立刻着手解决的问题。
特点:整体缓慢复苏,但后续乏力、格局分化,主要指标下滑
整体而言,2015年世界经济特点可以用“曲折”“复苏”和“调整”三个词来概括。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全球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1%,比2014年下降0.3个百分点,也较今年年初普遍预期要低。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为2.0%,比2014年上升0.2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为4.0%,较2014年下降0.6个百分点。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10年至今GDP增长率从7.5%开始持续下滑,放缓的势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发动,不同经济体分化态势明显。发达经济体中,美国以“再工业化”为带动,经济复苏情况相对稳健;欧元区以“量宽”和推进制造业升级为导引,经济虽然逐步脱离了债务危机,又被通缩和难民问题困扰,增长乏力;日本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之下,一度给人快速增长的感觉,但数据反复情况时有出现,整体增速偏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则延续了5年来的下滑,以巴西为代表的拉美地区增速下滑情况尤其严重。整体来看,发达经济体仍保持增长,但增幅放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下滑并未得到明显遏制。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增长率的差距正在拉近,这种格局分化的持续演进,让各方对前景的判断发生变化。
全球增速放缓引起需求不足,进而引起全球贸易额、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全面下滑。同时,在供给过剩、地缘政治以及伊朗重回国际能源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国际原油价格也不断承压,今年以来一路走低。反映全球海运情况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在今年甚至创下了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难点:宏观政策协调不力,结构调整步履蹒跚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深层次的影响仍在持续。在危机发生之初,各国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市场和扭转颓势的作用。不过,这些政策的负面效应也产生了同样力度的“反作用”,甚至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诱因。这其中,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隐因。
其一,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在应对危机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很大程度上也出现了政策依赖的结果,实施容易退出难。不仅如此,各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缺乏有效的协调甚至背离,给国际金融市场埋下动荡的隐患。
在美国收紧银根的同时,欧洲和日本仍在加大货币刺激力度。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反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产生多种效应,其中最显性的是汇率波动。美元升值对欧日出口复苏有利,但同时会引起资本向美国汇聚,从而抵消欧日的宽松货币政策效果。美元汇率大幅振荡还将引起全球资产价格和资本大规模异动,从而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和部分国家国内金融市场动荡。
其二,在全球需求放缓、美联储加息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新兴经济体以往因为经济快速增长而得以掩盖和拖延的结构性问题不断凸显,经济增速出现持续下滑。
从外部看,一方面是能源、矿产品和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在经历多年增长之后反转,并持续走低。这对出口相关商品的新兴经济体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则是美联储加息预期导致全球资本无序流动加剧,大量资本撤出新兴市场回流发达国家。这也是今年主要新兴经济体股市和汇市出现剧烈波动的主因之一。
从内部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经济增速放缓后,经济结构单一、过分依赖出口、社会福利成本过高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劳动生产率增速逐步放缓等问题逐一显露。如何解决这些结构问题,要看主要新兴经济体新一轮改革的力度和经济结构适应性调整的程度。以中国为例,中国以制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为起点,提出转方式、调结构,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看点:推进全球经济治理,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将带来增长新动能
2008年至今,世界经济的复苏之路艰辛崎岖。由于世界经济整体动力不足,有效需求不振,引发了诸如增长乏力、债务高企、贸易和投资低迷、金融杠杆率居高不下、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加剧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必须弄清楚世界经济增长动力缘何不足,又该如何着手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如果我们将时间维度扩展,用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比较当前世界经济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就不难发现其“病根”:由于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远未解决,现有经济治理机制和架构的缺陷逐渐显现。
解决之道何在?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首先,各国需要根据各自国情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来维护国际市场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主要发达经济体要努力巩固和扩大复苏势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要努力克服下行风险和压力,保持和恢复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各方应该特别注意加强彼此政策的沟通和协调,防止负面外溢效应。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大国,则更需要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充分考虑对他国的影响,提高透明度。
其次,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的增长潜力。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各国需要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共同创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续的全球需求,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第三,切实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构建开放型的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增速连续3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8%。要重振贸易和投资,必须维护和加强多边贸易体制,为不同国家发展提供充足空间。尤其应该确保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对多边贸易体制形成有益补充,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碍或藩篱。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历程一再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因此,各国尤其需要继续发扬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通过各自的行动和努力,形成合作共赢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开创世界经济更美好的未来。(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纪平)
责任编辑:王雪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