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来源:新浪健康 2014-08-21 11:02:00
药物不良反应一般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出现的对人体有害的或意外的反应。但由用药不当所引起的反应,如用错药物及剂量、滥用药物、自杀性过量服药等不包括在内。更年期药物发生不良反应主要有一下因素。
1.不合理用药
超剂量滥服:由于人们习惯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无过敏反应,因此在服用时不讲究剂量,往往超剂量或长时间滥服而导致中毒。余天泰报道1例患者超量服用瓜蒂约20 g(常用剂量为2.5~4.5 g)而致中毒性休克。刘金渊等报道1例患者大量煎服关木通后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误服:中药品种的历史演变,导致中药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地区习惯用药不同等混乱现象,加上不少中药因外观形状相似而不易区别,致使人们误服。如木通因产地和品种不同,有木通、关木通、川木通、淮木通、白木通、毛木通、大木通、小木通等称谓,若分辨不清,易引起误用。
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随着中药药理和有效成份研究的深入,传统的中药剂型得到了较大的改变,中药发挥了更快、更好的疗效,携带使用更方便了。但是,中药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大大增加了。从临床应用情况来看,一些中药注射剂,如双黄连、丹参、茵栀黄、鱼腥草、清开灵、柴胡、刺五加等发生不良反应较其口服剂型多而且严重。
2.中西药合方、合用
中西药合方:中药和西药所组成的复方制剂,往往由于其名称为中药,西药的副作用常被忽视,由此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冠以中药名的“消渴丸”,内含西药优降糖。优降糖属磺脲类降糖药,主要不良反应易致低血糖,严重时可引起昏迷,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导致低血糖性昏迷。
中西药合用:目前,中西药配伍很普遍,但联合用药后所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问题,尚不为人们熟悉或很少研究。合用不当,可使药效降低,毒性增强,因此要注意配伍禁忌。如地榆、石榴皮、五倍子、虎杖、侧柏等中药含有大量鞣质,不得与酶制剂、含金属离子制剂、生物碱、强心甙类西药合用。临床上因中西药合用而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不少。强志刚[5]报道六神丸合用感冒通致急性肺水肿;范新[6]报道1例患者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加灯盏花素注射液9 d后致溃疡病。
3.药物固有成份
中药固有毒性成份:《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规定砒石等28种中药为毒性中药品种,具有强烈毒性,若炮制、用法、用量不当均会产生中毒现象,甚至死亡。牛晓方报道一农民用“黄土包蟾蜍熟吃”治疗自认为的肝炎,2 d共吃4只蟾蜍。第2 d心跳、呼吸先后停止而死。许多中成药都含有毒性中药成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牛黄解毒丸、昆明山海棠片、六神丸、木瓜丸、藿香正气水等。葛天德等报道1例女性患者口服藿香正气水约5 ml而致过敏性休克。庄洁等对牛黄解毒片(丸)引起不良反应38例进行了分析。认为引起的不良反应可能与牛黄解毒片(丸)中所含有的毒性中药雄黄有关。
固有抗原性:一些中药含有多种蛋白质成份,具有产生过敏反应的基础。如蝮蛇抗栓酶系生物蛋白酶制剂,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或者致淋巴细胞,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再接触相同抗原时,便会发生过敏反应;清开灵注射液中含有水牛角提取物,内含蛋白质。当异体蛋白进入体内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当抗原物与之再接触时,即发生过敏反应。
4.个体差异和特殊人群
个体差异:少数具过敏性体质及特异性遗传性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与众不同,这些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往往与药品质量和用药剂量无关,完全由个体差异所致。覃珑等报道1例男性患者对青霉素类有过敏史,静滴双黄连注射液15 min后出现过敏反应。
特殊人群:小儿、老人、孕妇、乳母这一特殊人群,较成人易致不良反应发生。这是因为小儿(包括新生儿、婴幼儿)的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各脏器功能还不完全;老人因各系统生理机能的衰退,且往往不同程度地伴有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合并症,因此小儿、老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都与青壮年人不同。夏玉华报道1例15 d新生儿给予罂粟壳1粒煎水约5 ml口服,2 h后患儿出现中毒性休克症状。孕妇、乳母服用中药应注意药物影响胎儿和婴儿问题。一些中药对妊娠子宫特别敏感,易致流产;一些中药有胚胎毒性,会通过胎盘危及胎儿。
5.其他:其他原因有中药炮制不规范,患者相信游医药贩,轻信民间单方、偏方、秘方,擅自服用中药等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的不良反应是常见的,有时是严重的,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引起医患双方的高度重视,确保用药安全。
责任编辑:王仕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