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山历海寻春去 | ②河湾山寨:“漂”在水上的土家山寨

2024-04-20 22:09:01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贾小亿

  编者按:

  山海相逢,共赴春光。日前,山东省日照市、东营市、重庆市酉阳、黔江四地摄影协会、作家协会成员代表交流采风,携镜头经山历海,记录春来好景,捕捉四地发展强音,续写鲁渝山海情。即日起,海报新闻推出“经山历海寻春去”系列报道,以图、文、视频多角度展现此次鲁渝采风过程中的春色胜景,讲述四地跨越山海的协作共荣故事。

  海报新闻记者 贾小亿 日照报道

  三面临山,一水绕镇,白石墙、乌青瓦、桃花杏里、近水人家。

(视频素材由陈强、刘磊拍摄)

  曾以为沈从文笔下的村寨只在湘西,未曾想在距离重庆主城区三百余公里的酉阳酉水河镇,亦有一处书中村寨。酉水河流经此处,回环转弯,形成一处幽静、开阔的河湾。临水依山处,便是“漂在”水上的古老村寨:河湾山寨。

刘磊 摄

  这是一处在水上“漂”了六百年的古老村寨,自从明洪武年间起,土家族人在河湾之畔建寨而居,繁衍生息。酉水河滋养了村寨,也将这处古寨与外界隔断开。时至今日,河湾寨仍未通陆路,要到寨中,需从镇上坐船,走上一段水路。河道两岸青山连绵,鸣蝉鼓风,伴有雀鸟清声,船行过半,便能遥遥望见青山叠翠中,层层叠叠的吊脚楼。

赵勇 摄

  小楼山间起,吊脚水边立。吊脚楼,是土家族居住生活的场所。因生活在山水之间,地势不平,土家人便依山就势,以木柱撑起房屋,将底层架空,广阔的二层空间用以居住,按照中间堂屋,左右饶间一字排开,饶间又以中柱为界,分厨房和卧室,用于起居做饭。小楼三面悬空,依山临水,犹如吊在半空中,故得名“吊脚楼”。

张霞 摄

  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刨木板装屋,青石板铺路,楼前是潺潺流水,楼后是绵绵青山。除了三面悬空,土家吊脚楼优雅轻盈的轮廓、翼角飞翘的屋檐、装饰精巧的悬空走栏、曲线遒劲的刀把挑梁上,都流淌着土家匠人的高超技艺,以及土家族代代传承的对自然、天空、山水的向往。

张霞 摄

  此地的向导,是一名年过八十的老者,名叫彭开福,身体格外硬朗,精神矍铄。谈起吊脚楼工艺和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彭老如数家珍。生活在这里的土家族人,称自己为“毕兹卡”,在当地的语言中,这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体系,但没有文字,属于他们的文化,便传承在一句句土家语里,凝固在一座座吊脚楼中。

王彦伟 摄

  近年来,发展的脉动传到河湾寨,也有不少村民将自家的吊脚楼推掉建成了水泥房,而彭老所在的东寨,在他和同仁的劝导下,基本保留住了这些“活化石”。为了留存住土家人的乡愁,彭老走出河湾寨,到武陵山沿线的省市,查阅了20多个县的县志,撰写河湾寨修缮保护材料,笔耕十余万字,编录《酉水土家文化》。河湾寨的建筑群,得以保存下来,向四方来客诉说这段传承六百余年的土家故事。

赵勇 摄

王彦伟 摄

  在这座“中国最美土家山寨”里,保存着原生态的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群,也留存住了土家族人的乡愁记忆。在寨中,有一处“土家族传统建造艺术博物馆”,馆长单一将其命名为“梦里河湾”。作为土家族人而言,吊脚楼不仅是生活场所,也是文化符号,更是触手可及的乡愁。单一耗时七年,找了数十位土家族老匠人,以土家族传统建造技艺,建造起这座博物馆。在即将落成的博物馆中,木香弥漫,一座座吊脚楼的屋檐伸向天空,像鸟张开的羽翼,也像千百年来,在山水间耕作、生活的土家人,向天空的展望。

赵勇 摄

  从彭老,到单一,两代土家族人,用自己的双手,留存住了文化与乡愁。属于河湾寨的故事,也在近年来融入了新的血液。2021年,山东东营与重庆酉阳建立结对关系,这场跨越千山万水的相逢,也为河湾寨带来发展机遇。山寨中,新落成的“两河书院”,取意于黄河与酉水两条母亲河,依照土家吊脚楼的形貌特征,辅以齐鲁文化的肌理,融合鲁渝民俗、文化,为这处古山寨的文旅发展,增添了新的可能。

刘磊 摄

赵勇摄

  翘起的屋檐伸向水面的上空,吊脚楼被涂抹了水上映上来的光。青石板路上,走过唱着“木叶情歌”的土家阿妹,门前流水中,是撑着乌篷船的土家郎。悠悠酉水河,从六百年前流淌而来,滋养了沿岸的土家人,也将继续奔流不息,讲述古寨今后的发展故事。

初审编辑:侯彦平

责任编辑:张丽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