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 大众网主站 | 广告服务 | 投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委员热议教育质量提升:为新常态的中国输送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2015-03-09 15:27:00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感叹,现在制约民办高校质量提升的关键,有两个问题——资金和师资。

  2014年5月以前,河南成千上万亩的金黄色麦田与全国成千上万所学校的关系,或许仅限于成为供给食堂的面粉而已。 

  但在那之后,这些麦田见证了一个新词的诞生,它或许将成为中国成千上万所学校“深入骨髓”般改革的强力推进剂。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一词。今年3月7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和全国政协教育界别委员座谈时开宗明义,首先就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工作的部署,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从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国家大局出发,全面部署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看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千千万万的优质人才,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全国政协委员、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说。 

  中国经济迈上中高端,人才供给首先要实现中高端

  每年开学典礼,喜庆的气氛中,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理工学院院长李向玉都会有些失望。

  澳门理工学院每年招收100名内地学生,开学典礼时,李向玉都会跟这些内地学生和家长见面,并邀请他们提问。每一次,都只有家长在问,学生们安静地沉默着。 

  多年的教育经验让李向玉意识到,在这些年轻人优秀的成绩下,隐藏着令人不安的缺陷。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体系、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0多万所,拥有2.6亿名在校学生,也拥有对教育质量不绝于耳的批判。 

  对基础教育,人们批评它培养出的学生都是“做题机器”。 

  对高等教育,人们批评它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民间长期地位低下的职业教育,尽管多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扶持,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进职业院校依然是不情愿的选择。“进职校,一毕业就是去工地搬砖。”年轻人聚集的网络论坛里,对职校的吐槽比比皆是。 

  所有的批评和调侃,都指向一个词:教育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人民对教育的要求提高了,希望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我们只有公平是不够的,还要有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新近提出了‘四个全面’。这都是为了国家的富强,最终让老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靠谁?最后还是要靠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说。 

  再杰出的人才,也要就业。就业,又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新常态带来人力资源的转化与转型,结构调整最大的动力是人,所以要在人才技能转型上着重发力。”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者黄方毅说。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中国经济迈上中高端,人才供给首先要实现中高端!”3月7日,袁贵仁在联组会上对政协委员们说。 

  那一天,有14名委员先后发言,其中12名委员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立德树人,阐明观点。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质人才,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和高级政治舞台上强烈的呼声。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youxiaofei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