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见山东丨日照:耕海牧渔里的乡土“渔”韵

2023-08-30 10:32:01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贾小亿

  海报新闻记者 付三义 贾小亿 日照报道

  何日举舟师,碧海欲霁时。

  每逢九月,开海的号子声便响彻日照海天。千帆竞发,鱼满丰仓,年年如此。

  漫长的海岸线,是日照耕海牧渔的天然优势。沿海先民依赖于大海,在这里繁衍生息。海与渔、自然与人的联结,催生了古老而灿烂的日照渔文化。

  日照的渔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日照先民依靠海洋生物生存,他们的探索的脚步,从海岸到大海,从近海到远海,渔文化也随之发展、丰富。

  每一件传统渔具的诞生,每一种捕鱼方式的演变,都是日照渔文化的具象体现。

  自古以来,海洋渔业捕捞就是日照沿海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尚书·禹贡》中记载:“海岱海物惟错。”而日照海域,便处于典籍中“海岱”的范畴。

  龙山文化时期的东海峪遗址,有一层明显的贝壳堆积层。厚达二三十厘米的贝壳,昭示着那个时代的人们,曾以采集及捕捞海洋贝类、鱼类为食。包括日照在内的鲁东南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渔猎工具,已出现尾部带孔的双倒刺或三倒刺的骨、角质鱼镖及众多的网坠,说明人们在采集行动缓慢的贝类的同时,还能够捕获游动的鱼类。

  木筏,是日照沿海渔业最早的出海工具。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木帆渔船,也成为日照渔民走向海洋的重要载体。在那个以海洋捕捞为渔业生产基本方式的年代,渔民视船如家,那些寄托着渔家美好愿望和有浓重的海神崇拜色彩的造船习俗便应运而生。时至今日,在两城街道任家台仍有不少造船工坊,传承着延续千年的造船技艺。

  除了凝结着岁月和渔民智慧的生产工具,渔文化也融入日照人的生活,在一饮一食中代代相传。

  农历六月十三,是日照渔民最为重要的节日。每到这天,渔民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海仪式,感恩大海的馈赠。

  除了祭海仪式,岚山渔民号子、满江红等渔民生产劳作时的民歌调子,也在耕海牧渔中口口相传。古老悠扬的曲调里,有渔民们劈波斩浪的勇气,和对自然和大海的敬畏。

  开海之于渔民,犹如开耕之于农民。人们将丰收的祈愿融入曲艺,于是,夹仓打击乐,庆丰锣鼓,也在年复一年的渔获满仓中流传下来。

  从冬至,到夏至,两城沿海的渔民踩着高跷,迎着朝霞,走向大海。踩着高跷,推着特制渔网下海捕捞小虾,这一独特的捕虾方式,在日照两城传承了千年。

  赶海,在日照来源已久。在近海或退潮的浅滩捡拾贝类等软体海洋生物,这种海洋采集活动,丰富了远古生产方式,也成为当下人们所热衷的出游活动。

  如今,“世世水为业,年年艇为家”的日照人已告别了海上漂泊生活,但凝结了风土人情的日照渔文化,始终流淌在日照人的血液中,在千帆竞发中,驶向远洋,随水何澹澹,化成人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贾小亿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