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 大众网主站 | 广告服务 | 投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健康导航 > 药品

兴奋剂是体坛“黑客” 运动场上的禁药黑名单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2014-10-16 10:28:00

  马拉多纳曾因服用麻黄碱而被逐出绿茵场。

  显微镜下的红细胞。

  按照国际奥委会对兴奋剂的分类方法,兴奋剂可分为六大类:精神刺激剂、合成类固醇、利尿剂、倍他阻断剂、麻醉止痛剂和肽激素及其类似物。汪宗俊主编的《体坛“黑客”——兴奋剂》有以下介绍:

  精神刺激剂 提高运动兴奋度

  精神刺激剂包括咖啡因、苯丙胺、可卡因、麻黄碱等。

  苯丙胺又称安非他明,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作为运动兴奋剂使用,在20世纪中期较为普遍。但其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中,德国和日本为了让士兵增强耐力,减少疲劳感,提高战斗力,给士兵服用苯丙胺,使双脚打满水泡的士兵在服药后也能完成长距离的急行军。在运动员中使用苯丙胺主要见于足球、链球、铁饼、标枪、田径、自行车和游泳等项目。

  曾号称世界足坛巨星的马拉多纳,在1994年第15届世界杯足球赛上,因服用了麻黄碱等禁药而被逐出了绿茵场,成为爆炸性新闻,也是足球世界杯史上最大的一桩丑闻。

  合成类固醇 增强肌肉力量

  合成类固醇是一种雄激素。在20世纪6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有运动员使用这类药。因为它不像苯丙胺那样,会使运动员突然虚脱或惨死在运动场上。服用类固醇时,只要进行力量训练以及配合高蛋白质膳食,就能使运动员瘦体重(去脂体重)增加,体脂明显下降,体格强壮,力量增加。它还可提高红细胞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又可提高氧的运输能力,以便运动员更好地适应激烈运动的训练,提高在赛场上的拼抢能力。

  合成类固醇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速度力量型项目,如举重、短跑、投掷、摔跤、柔道、健美、自行车、滑雪、游泳和橄榄球等对抗性特别强烈的球类项目,以及一些全能型项目中。

  利尿剂 其他药物的掩护者

  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上,以举重强国著称的保加利亚队的两名运动员,因服用利尿剂,被分别取消56公斤级和67.5公斤级的金牌。随即奥委会对该国未上场的运动员都进行了检测,结果大多为阳性,致使保加利亚队被迫中途灰溜溜打道回府。

  利尿剂主要作用于肾脏,增加电解质及水的排泄,使尿量增加。运动员滥用利尿药,其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为了迅速减轻体重来参加低体重级别的比赛,以提高运动竞争能力;二是应用利尿药的快速利尿来稀释尿中所含其他兴奋剂的含量,从而减少尿中合成类固醇等违禁药物的检出率。

  倍他阻断剂 消除紧张反应

  在射击比赛中,有些运动员由于精神高度紧张,会使平时每分钟75次的心率突然增加到100次以上,以致出现心慌意乱、手臂颤抖,影响了比赛成绩,于是,有人便寻找倍他阻断剂以助一臂之力。

  倍他阻断剂的主要作用有:抑制心肌收缩力与房室传导,使心跳变慢,循环血流量减少,心肌能量消耗降低。参与射箭、雪橇、滑雪、体操、摩托车、赛车、赛跑等项目的运动员,服用倍他阻断剂后,可以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加人体平衡机能、增强运动耐力,并消除运动员比赛前的紧张心理。

  麻醉止痛剂 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麻醉性止痛剂如吗啡等,虽不具有直接提高运动成绩的作用,但可使肌肉麻醉、痛感降低。在临赛前使用,可提高在比赛中对疼痛的耐受力。如短跑、投掷等项目在药效期间,可对发挥体能、提高成绩有利。

  肽激素 增强机体自身活性物

  肽激素包括红细胞生成素等。由于这些活性物质本身就是机体内自身产生的,并参与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故若从外界又摄入这些活性物质,就会真假难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洲体坛居然出现了一种异乎寻常的“血液兴奋剂”。运动员应用血液兴奋剂,先采用异体输血法,后改为自体输血法,即先从运动员身上抽出2000毫升左右的血,然后在比赛前再将血液输回体内。

  1985年,人类首次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重组的人红细胞生成素,并作为代替输血疗法取得满意效果后,有人便联想到将它作为运动员的兴奋剂使用。据报道,首例将红细胞生成素作为兴奋剂使用者是在1992年,医生发现一位法国自行车运动员在竞赛中的血红蛋白高得令人咋舌,当即向他亮出红牌,但限于当时缺乏确实证据,他又矢口否认,此事便成了悬案。可是5年后,他终于承认了这个违禁事实。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liting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