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艺·匠心】日照乡土工匠系列——王西明:百年秤杆子只剩兄弟二人“扛”

2018-08-06 11:13: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崔维成

编者按:

“在哪高就啊?”生活中,总会有人这样问你。

或许,你正为着生计干着最累、最危险的活儿;

或许,你正坐在办公桌前,大笔一挥,签下一个大单子;

或许,你正操持着一门老手艺,为了不让它失传而苦苦支撑;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作不分贵贱,只要您恪尽职守、躬身奉献,就能赢得社会的尊重,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大众网日照频道记者采访各行各业的“英雄豪杰”,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业的酸甜苦辣。

刨削秤杆

刨削秤杆

王西明制作木杆秤的工具

王西明制作木杆秤的工具

这是王西平的父亲做的工具箱,已经六七十年了

这是王西平的父亲做的工具箱,已经六七十年了

钻称星

钻称星

用刀隔断制作秤星的铜丝

做好的木杆秤挂成一排待售

大众网日照85记者 崔维成)“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这首《清官谣》,很多人都能哼上两句。随着电子秤的兴起,木杆秤渐渐消亡,莒县木杆秤制作技艺只有王氏兄弟二人演绎。5日上午,记者走访揭开了这门“绝技”的面纱。

曾经每年制作2000余杆秤,如今只做10多杆

55岁的王西明是莒县长岭镇王家课庄村民,他从19岁开始正式跟着父亲学习做和校。他父亲是这门手艺的第三代传人,而师从于谁已无法考究。“那时候做买卖的人手一杆秤,称重全靠它。”王西明说,二三十年前以前,是木杆秤最热销的时期,他一年能做2000多杆秤,根本不愁卖。

那时,王西明骑着自行车,到周边的各个大集上去卖,也是小有名气,周边地区的村民很多都慕名而去,找他买或者校

后来电子秤“登场”,而且很快就霸占了市场,木杆秤随即渐渐退出了市场。为了适应市场,王西明也只得开始卖电子秤。“现在主要卖电子和磅秤,木杆秤销售量很少了,偶尔有一些老人过来买。”王西明无奈地说,如今,他每年制作的木杆秤也就10多杆,与曾经每年2000多杆相比,相差甚多。

纯手工制作,主要分六大步骤

王西明告诉大众网记者,木杆秤主要分为秤杆、刀子(三把)、秤砣、秤盘、包头、秤钩和秤星等部分。其制作过程较为繁琐,总共有六步。

首先是选料,制作秤杆木料多是蛤蜊蜜、黄桐糙和杏木等质地坚硬、不易吸水的木料。然后制作秤杆,把木料制作成长条,用木耙子刨削秤杆毛坯,制成两段由细到粗逐渐过渡的圆柱形木杆,再用刨子和细砂纸打磨出光滑的圆面。

之后是镶刀子,用步弓找准三个刀子的位置,钻上眼,再将刀子固定住。再次就是校秤了,用步弓找出各计量数值的位置,钻上眼,将铜丝放入钻空中,用割丝刀割断,再将铜丝拍进去。

之后的步骤是装饰,用过好的石灰涂抹秤杆外表,保持24小时,然后轻轻擦掉,这样秤杆就会由原来的黄色变成栗色。最后一步就是装上秤钩、称系和秤盘。这样,一杆秤就做好了。

向记者介绍制作木杆秤的流程时,王西明非常兴奋。30多年来,他做过最长的秤长1.8,最短的35厘米,秤杆上最少的也得有300多个秤星,每个称星都得打一次眼。

后继无人 当地政府准备帮其申报省级非遗

王西明的两个孩子虽然略懂这门技艺,但都在外地求学或工作,对于接班人的问题,他很犯愁。王西明的弟弟王西亮也没有找到传承人。“这个不赚钱,现在没有人愿意学这个了。”王西明说,这些年来,也没有人去向他学习这门手艺。

如今,莒县木杆秤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市级非遗项目。在长岭镇政府的主导下,该镇在石井社区建立了非遗文化展馆,将木杆秤及其他当地非遗作品进行展示。此外,该镇还准备把该技艺申报为省级非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时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