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文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黎民百姓五谷收。
小时过年,半大小子,嘴里嘟囔着这些顺口溜,家家户户“锅屋”的墙上,当然大都是离炕头近的地方,贴着些“小抹画(年画)”,有一张说的就是这件事。
日照民间相传,每年二月二,皇帝在地坛使牛耕地,以示天下,祈求丰收。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日”,是“土地爷生日”,也有的叫“春龙节”。一则意为万物复苏,好耕地了;一则龙主雨水,祈求雨足年丰。
是日早起,家家先用簸箕盛上草木灰,沿屋撒一圈。再到院子、场里,划大小不一的圆圈,叫“打屯子”。圈外画梯子,圈内撒五谷杂粮,谓之“上粮”,意思是五谷丰登。
这天早饭,不管穷富,都得吃顿饺子。饭前,家家到土地庙送水饺——给土地爷过生日么。吃饭时,有的人家还分一块过年蒸的饽饽或发团,早留好的,小孩先吃——吃了一年碰不着麻虎(狼)
在黄墩,这天还要“闹春牛”。“闹春牛”,通常在本村本庄,养牛户事先把牛洗刷干净,牛角上拴块大红布,精细的人家还用红绸子扎一朵红花戴在牛头上。这不知是为图个红红火火的吉利,还是象洋人斗牛,以撩牛的野性。
早饭后,把牛牵到平坦开阔的大田里,村里男女老幼都涌来,劈劈啪啪的鞭炮后,主人拿掉牛缰绳,任牛随意跑,一试身板。
此时,休养了一冬,牛膘厚体大,撒着欢跑,养牛户的老头乐得皱纹都没了。没牛的也在盘算着:好好攒,来年咱也买头牛,那怕是个牛犊子。也有的村,这天把牛牵出来,套上犁,耕一圈地,叫“试耕”。
1988年9月,在首届中国农民书画大赛中,宋全国的《闹春牛》获预选奖。
黄墩“闹春牛”,始于何代,没人知道。但确定无疑的是,这起源于农耕文明的“牛崇拜”。
牛,上古就走向祭坛,是祭祀不可缺的神物。民间“牛崇拜”很普遍,西北各地崇拜公牛,南方多水牛崇拜。史书记,战国时,秦国设怒特祠,专祀神牛,这是最早记录的耕牛崇拜。纳西、塔吉克、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撒拉及哈尼等少数民族,都将牛视为创世神兽。苗、侗、白、傣、土家、布依、鄂温克族等,亦有祭神牛习俗。
如说黄墩“闹春牛”,多了缕缕人、牛间的“牛情味”;在许多地方,“鞭春牛”就不近“牛情”了。
《泉州岁时记·迎春仪式》记:
明、清两代朝廷规定,立春日全国各地府、县均要举行“迎春”仪式,以官员当众鞭打春牛,来表达官府“重农”的政策导向;同时,通过迎接春牛入衙门的仪式,表示官方一年一度的行政周期的开始。
明至清初,泉州官府立春日的“迎春”仪式在东效迎春亭举行,亭名仁风亭,原在东华门……俗称“春牛亭”。
泉州地方于立春日同时举行“迎春”祭礼和“鞭春牛”仪式。当天,文武官员齐集迎春亭,循古例先祭土牛和太岁即芒种神,祈求今年好年景好收成。
《春牛探源》记:
除了汉族普遍鞭春牛外,在民族地区也有鞭春牛或破土开犁的习俗……
一种是锄耕式破土春耕。如云南景颇族每年都祭祀山官庙……第一次祭祀在春季三、四月,向祖先和天神、地神献供,由山官以竹锄刨三次地,下种后复土,事后其它人才能开始播种早稻。这种春耕仪式,是在锄耕阶段出现的。
一种是人挽犁式破土仪式。广西壮族过春节时,由一人扶犁,二人挽绳拉犁,进行破土春耕,同时由两人扮演春官,互相调情,进行表演。然后其它人才能春耕。当地瑶族鞭春牛由三人表演,一人为牛,一人扛犁,一人扶犁,由乐队伴奏,在各村表演耕作仪式,向各户送春。
一种是牛挽犁式破土仪式。广西仫仫族在立春前一天,乡亲都集中在罗城县东效春牛亭前,把县太爷抬出来,他一拜神仙,二拜土地,三拜民众,然后下田扶犁,喊曰:“立春了。赶快下田。”并向牛打三鞭,唱鞭牛歌,犁三下地,族长在后撒种,宣布春耕开始……
据《闹春牛》记:
(贵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立春节,高高山顶上还是白雪皑皑,龙胜侗乡却已春意盎然了。
傍晚,寨中心岩坪上锣鼓响了……于是每座木楼大门开了,楼梯响了,全寨的石板路上一阵噼噼叭叭。岩坪四周早围成厚厚的人墙……岩坪中间伏着一头灰白的大水牛……由两个人钻进白布下边,舞步不似舞狮那般腾空窜跳,却是稳健、大方而诙谐。因为它很象农民的性格。所以,当它一动起来,就赢得一片喝采声。这时,扮演耕作的人,由人群中口呼“呜喂”而出。有拿锄头的,有操犁耙的,有提鸭笼的,有背鱼篓的,跟着水牛载歌载舞表演春耕的动作……一场熙熙攘攘的表演之后,又出一位穿长衫卖春历的人。他装上八字胡,拖着老学究的腔调唱道:春牛来得早,阳春赛过草。要想地生宝,耕牛保护好。舞春牛的男女青年立刻接唱:多少年代罗多少年,我和耕牛命相连……
“闹春牛”,起源于史前的春耕仪式,它不仅关系千家万户生计,也与历代统治者休戚相关。为国运昌盛,皆把立春等节日列为国家盛典。每年六月,专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定出第二年的芒神土牛图,颁发各地,作为印制芒神春牛的范本。
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
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
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
清乾隆《协纪辩方书·公规·春牛经》载:
造春牛芒神,用冬至辰日,以岁德方取水土成造,用桑柘木为胎骨。牛身高四尺,像四时。头至尾棒长八尺,像四节。每年六月,由钦天监预定来岁春牛,芒神式样,于冬至后辰日,诸州县依形色取水土制之。
《清嘉录》载:
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伙,殿以春牛。观者如市。
“闹春牛”,一个古老的节日风俗,它像一座历史的贮藏库,保存了极其丰富的民间历史文化和对好日子的憧憬与向往。
“牛马年,好种田”。祝这块古老的土地,牛气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