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话虽如此,可“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之说为何如此长盛不衰? 还是先回到民间传说,这存有两个问题: (一)“石河县”的沉没时间:传说约在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 据明《一统志》:宋哲宗赵煦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设日照镇,属莒县。 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即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金国升日照镇为日照县。 平心而论,日照单一建置较晚,因之县方志不多。 故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始创日照县志的知县杜一岸在《日照县志序》感慨: 夫日照之为邦,久往无论。兴朝亦数百年矣!是书缺而不举,诚为废典。 越明年,搜罗散帙,博访故实于乡大夫家,仅得手录数条。遂会邑博士王君曰塾,同吴君曰可学,率生员张珏、张凤翼、孙化、郭之俊、刘可学等十数辈,聚于别室,斟酌群采,订以郡志。削其不经,录其可备。起于某卷,终于某卷,共若干篇。人物、风俗、土地、山川、淑慝、劝惩,案往警来,展卷在目。是非久而不判者,度其备于斯。数百年未举之书,仅仅成帙。岂曰不刊之典,或亦少有补于治道也耶?后有作者,更色之、详之,裨为信书。若典经可矣! 在日照历史上,共纂修过四部县志: 首志成书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有钟羽正、焦竑、杜一岸作序。 续志成书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有杨士雄、丁泰、丁峕、丁昱等作序。 增修志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有成永健作序。 续修日照县志,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有丁守存、赵国华、陈懋、郑作相作序。 在此之前,日照无志,所有史实或入莒州、或入密州等地方志。但查遍莒州、密州等与日照有关的地方志, 仍一头雾水――不仅山东从无“石河县”这一建置,而且海内外冠“石河县”地名的,可能仅3地:广西石河县、新疆石河县和越南河静省石河县。 (二)石河县的沉没之因:传说为地震引发的大海啸。 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人非常看重“天人感应”,而赵宋王朝理学达登峰造极。按常理,如因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致一县沉沦者,当属“大凶”,不仅地方志必须实录,且当入国史。 因此,仅从有宋以来所有史料皆未言及“石河县”地震之事,即可断定,“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之说不实。 至少,在宋后,这不可能。 如从因地震引发海啸进而城陷为海之说推论,并以史为据,时间必须大幅前移,即或远古日照境内确曾发生特大地震,但距今异常遥远,应于成文史之前,或至少为日照单修县志之前周边曾发生特大海啸地震。 因日照前身“海曲县”属“犹言海隅,谓沿海偏僻的地方”,故未入当地正史,但民间对此惨烈之祸世代难忘,并口碑相传,其中不免添枝加叶,如上天扬善惩恶、因果报应等等。 据《汉书》载: (宣帝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公元前70年6月1日),地震河南以东四十九郡,北海、琅琊坏祖宗庙、城郭,杀六千余人……或山崩水出。 这次地震按现代震级推算,在7级以上,是西汉前史载死人最多、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当时汉宣帝对此“甚惧”,并“素服,避正殿五日”,下诏“被地震坏败甚者,勿收租赋”,并求官民直言,访寻贤士,大赦天下。 也正是这次大地震,不仅毁坏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至爱”——“南巡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琊台(《史记·秦始皇本记》)”。同时,毁坏了整座琅琊城和琅琊港。 从此之后,琅琊这个物阜人丰、商旅云集的东方大郡城丧失了其政治、经济、文化和航海中心地位,盛极一时的琅琊文化随之消失无踪。 老日照县,当时属徐州刺史部琅玡郡,恰属地震重灾区。 而日照县的前身“海曲县”,何时所置,史料无记,今已不可考,但曾有“平帝四年(公元4年)置海曲”之说。如按该建置时间,是在这次大地震70多年之后。 对此,胶南文史资料在《沐官岛》中记: (沐官岛)位于琅琊古港西。据史书记载,始皇求仙,其从官沐浴于岛上。 岛上有甘泉,地处海滨,潮来则隐于水下,潮退则可取用,据说与日照丝山相连,故又名“丝山泉”。 岛上还有秦始皇沐浴的遗迹。岛前湾内,查为什河县城,后沉于水中,故当地有民谣“先有什河县,后有日照城”。据说天晴之日,可透过清澈的海水看清海底的村庄等遗迹。 张树枫先生的《千古名胜琅琊台》文中亦言: 琅琊台湾向西,海湾中横卧一约0.3平方公里的平坦海岛,名“沐官岛”……在岛与陆地之间海湾中,传说有古代深入海底的古城邑。 当地渔民说,在退大潮时可以看见海底的房屋,曾有渔民从海中捞出过锅、陶罐等器物。 当地广泛流传古代曾有一个石河县城,后被淹没,故有“淹了石河县,建了日照城”的说法。 查阅史籍,无石河县建置,但《汉书·地理志》载琅琊郡属有石山侯国(县)。古“山”“河”同音,可能“石河县”即为“石山县”。 联系到公元前70年摧毁琅琊城和琅琊台的大地震,这可能是此次震灾中受灾的城邑。 至东汉,琅琊国(郡)13县中已无石山县的建置。 因之,“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如改为“淹了石山县,立了海曲城”,似更为接近历史的真实。 在拙作《“遥观若画”前三岛》中曾对前三岛与鲁南苏北地质渊源略加揣测: 前三岛文化悠久,1987年1月,日照市博物馆在达山岛考察,挖掘出与胡家林相同的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填补了太平洋西岸岛屿石器考古空白。 胡家林遗址,据《东庄“龙山文化”遗址介绍》:在安东卫以东胡家林村西,曾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堆积厚度达6-20米。在砂砾石层中及深沟内出土文物有:石核、石片、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等…… 1986年、198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物研究所龙玉柱先生曾两次来安东卫周边实地考察后认为:“胡家林旧石器文化遗存,距今约3-5万年。” 众所周知,因淡水等因素,即使目前在前三岛,都不可能成规模、长时间的生存。但3-5万年前古人类却能于此繁衍生息。 笔者推测,原因可能是:当时曾与大陆相连,后沧海桑田,方孤悬于外! 联想至“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之说,如属实,今前三岛周围海域亦在当时“琅琊郡石山县”之内。 这就提出了一问题,既然淹了“石山县”后,立的是汉平帝四年方置的“海曲城”,可为什么竟下移至1180年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即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才由日照镇升格的日照县? 笔者妄推,可能与日照立县后境内曾多发小烈度地震有关。 从日照地质状况看,这也完全可能。按全国地震区、带划分,鲁南属于华北地震区,境内存有多条断裂带。 如沂沭断裂带,为一古老构造,太古代业已形成,后经多次构造运动改变,才形成目前的格局。其断层性质,开始主要表现为张性正断,中生代后期,受燕山运动影响,表现异常活跃,在其自身形成两条十几公里的大裂谷,数百公里长的断裂带上到处是火山活动,两地堑中沉积了巨厚的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新生代,改张性为压扭性,第四纪以来,受喜(马拉雅)山运动影响,断裂带构造运动重新活跃。其南延部分即郯城——庐江大断裂带,断裂带东侧还有两条断裂:昌邑——大店断裂、安丘——莒南断裂,均较清晰明显;西侧两条断裂:唐郚——葛沟断裂、沂水——汤头断裂,则隐伏于第四系覆盖层下,并向西南延伸。这4条断裂走向基本平行,构成大型北北东向构造带。 1969年7月18日,北部渤海湾内发生过里氏7.4级地震,烈度均较大。另外,安丘、东部长岛在历史上都发生过6~7级地震。特别是环渤海地区地震频繁,常有4-5级地震发生。 据《潍县志》记: 1668年(清康熙七年)莒县、郯城大地震(震级8.5级,震中烈度12度)。昌邑县官署、民房十倒八九;诸城县被砸死2700多人;潍县倒房屋5000余间,砸死470多人;临朐县栋宇倾覆,连日不止;高密县城垛尽崩,水涌出如墨;安丘县地裂泉涸;寿光县人、畜多压死;益都县震后微动,岁余方止。 1829年(清道光九年)11月19日凌晨3点至9点,临朐、益都等县地震(震级6级,震中烈度8度),连震8次,自此一月数震,或数月一震,至1831年(道光十一年)方止。 1846年(清道光廿六年)8月3日境内地震,10月12日又震。 1854年(清咸丰四年)6月4 日境内地震,震中在昌乐县南部。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6月13日15时至17时,渤海湾发生7.5级地震。震中为北纬38.5度,东经119.0度。 特别是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公元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地震,周边方志记载甚细,民心恐慌可见一斑。 清康熙版《蒙阴县志》记:“海潮啸汇川。” 清康熙版《日照县志》载:“山间涌海上车螯。” 清光绪版《日照县志》云:“地震声如雷,城舍多倾圮,后屡震历四年始息。” 据方志记载,这次特大地震不仅曾使日照屋倒城塌,也曾引发特大海啸。6年后,知县杨士雄只好再次重修城墙。 从此角度,在经历了一场屋倒城塌的大地震之后,隔不几年脚下的地再摇晃摇晃,一种本能的恐惧便融入记忆,进而赋以道德说教,披上一层神话外衣。 “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即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