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原来,日本尿素分两层包装,里面是油纸――贴着塑料薄膜防潮的牛皮纸;外面包一层质地柔软、非常结实的“布”,上面除斗大、漆黑的“尿素”两字外,还印着“日本产”、“某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含氮量保证46%以上”和“净重40公斤”等字。
后来才知道,这布叫尼龙。
尿素刚分下来时,供销社干部手一摸,马上就觉出来:“多好的布,织得密,不缩水,不做衣服太可惜了。”
近水楼台,供销社职工就先穿上了――会裁、料足的,把“日本”搁到膝盖那里;手拙、料紧的,也就不管哪里是“日本”了。
但屁股后面,不用问,多是那大大的“尿素”或“日本”,一个腚倕子一个。
最叫绝的是那“含氮量%”,直裆裤,得省料,裁着裁着,就使到了裤裆里。
这“裤裆里夹着个百分数”,就堵了女人们穿“尿素裤”的念头,大闺女、小媳妇,再泼辣的“铁姑娘”,也架不住“日本”,“夹”不住“百分数”。
还有,这尿素布太薄,夏天,迎光一照,裤子里面影得清清楚楚。
也有例外,多年后,大家张贤亮在《青春期》里记着:
一次,她利用休假日将日本进口的尿素口袋拆开来当布料,缝制成小汗衫及裙子般的半长裤穿来上工……
那时,她穿着日本化肥袋做的半长裤在我眼中却非常滑稽,“日本”两个字正好缝在她屁股蛋上,一边是“日”,一边是“本”,但她连“日本”两个字都不认识,显然不是有意的……我发现了“日本”而大笑,她却以为我笑的是她屁股,便停下来,弯下腰,把屁股朝我面前一撅,笑道:“你看、你看、你看!让你把女人的屁股蛋看个够!”
于是,“日本”在我眼前,更大大地膨胀起来……
山东平阴县的董宪云,上世纪70年代是当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这身份,让她穿上了一条“尿素裤”:
宣传队的领导非常体谅我们的心情和难处,也想让我们穿得体面些,他们脸上也有光……也不知道找的哪位领导,走的什么关系,用非常便宜的价格,弄到一批日本尿素尼龙袋子,到济南印染厂染成浅灰色,在县被服厂一人拼接了一条裤子……由于尼龙袋子上的字是黑色的,染色盖不住黑色,平阴县曾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宣传队、不害羞,穿着尼龙袋子满街遛,后边是‘日本产’,前边是‘尿素’,裤裆里还夹着‘含氮46%’”……
乡村,荤呱的世界,“尿素裤”很快就从“灰”染“黄”了。
说一个大龄青年,太穷,打小就没见过内裤。快娶媳妇了,说什么也得把这个穿上,免得吓了新娘。于是,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淘来布料,连夜缝了一条。
闹完洞房,新媳妇含羞脱去丈夫的裤子,正要脱其内裤时,突然惊恐地指了指,接着昏过去。那大龄青年不解地朝自己的裤衩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净重40公斤!